在我们的心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我们的心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最近医院正在全院开展“真情关爱患者,微笑构筑和谐”的“微笑北大医院”主题活动,结合此项活动,儿一病房全体医护人员在11月29日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沟通”活动。
 
    首先赵卫红大夫先用一个有趣的拼插积木游戏作为活动的开始。按照游戏的规则,要求两人一组,自由组合。在游戏过程中,两人背靠背,只能用语言进行交流,不能互看。其中一人在凭借想象力,拚插任意形状的同时,还要用准确的语言告知搭档自己的意图,使搭档在不能观看的情况下,搭出与同组伙伴形状、色彩、方向一致的图形。计时开始,医护人员们都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游戏。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大家把自己的作品都摆在桌子上,看一看两个人的作品是否完全一样。结果,有的只有一、两个拼插积木不同;有的形状基本相同而颜色不同;有的形状基本相同而方向相反;有的由于沟通不畅,自己搭自己的积木,导致两人的积木形状完全不同。评议结束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一方面,如果两个人在拼插积木前,先认定单个积木的颜色和形状的名称,达到共识,再开始背靠背的拼插,并且在拼插过程中反复核对、确认,不烦躁,细心地做好每一步,就能拼插出一对基本一致的积木;另一方面,两人对事物的理解有差距,听的人却不能理解说的人的表述,造成两人所拼插的积木有所不同。第三方面,知识水平不同,一个人玩过拼插积木,拼插的形状很好,而另一人从没玩过,不知怎样拼插,结果两人的作品有差距。第四方面,说的人自认为表达的很清楚,而实际上他并未真正准确地、全面地表述清楚,造成听者无法准确的拼插积木。第五方面,两个人无法沟通,说者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听着无所事从,其结果是各干各的,拼插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作品。
 
    赵大夫说:“咱们都是同行,有的在一起工作数载,甚至数十载,互相之间都已经比较熟悉了,沟通起来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试想我们医护人员要与素不相识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不懂医学知识的患儿及家长沟通,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沟通?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1.医护人员在和家长沟通时,要使用他们能理解的通俗语言,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要让家长明白你在说什么。
 
    2.要了解患儿此次入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诊断清楚就出院,还是同时要求治愈,或是仅仅控制一下症状。医生和病人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每个病人和治疗的具体阶段,双方的具体目标就不一定是一致的,不了解这一点有时双方的沟通就会不顺畅。
 
    3.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当一方没有听明白时,一定要反问一下对方,不能想当然。即在询问家长病史时,对重要部分要多问一遍,或从多方面询证一下,避免遗漏或错误理解;在向家长交代患儿病情变化时,要确认家长是否真的理解了,而不是盲目地应付。
 
    4.遇到对方不清楚、不理解时,不能着急,要静下心来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不能讽刺、挖苦,甚至训斥。
 
    通过这次活动,儿一病房全体医护人员都深切地感受到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明白了如何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大家都表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首先要在我们的心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患儿及家长能够理解并配合我们的医疗工作,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北大医院儿科 卢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