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发布日期:2006-06-29
——参加“学习孟二冬同志座谈会”有感
6月15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的“学习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座谈会,本来座谈会预计九十分钟左右,在现场参加座谈会的十余名党员代表畅谈感想,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小时,每个到会者又重新沐浴了一次英雄精神的洗礼。虽然孟二冬老师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可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催我上进,促我自省。
事情缘于孟二冬老师的女儿给胡锦涛主席写了一封信,据悉是对党和国家给予孟二冬老师的关怀和褒扬表示感谢,饮水思源,人之常情。但令大家感到惊奇和震惊的是,国家主席、党的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给她书写回信,并且内容丰富,篇幅很长。需知,一个泱泱大国的国家主席、党的总书记日理万机,工作是何等的繁忙,可是在面对这样一封来信的时候,他亲自书写回信,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尊敬,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于孟二冬老师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的肯定和褒扬。
回想与孟二冬老师相处的130个日日夜夜,是的,诚如有些人所说的,“孟二冬老师的事迹很平凡”,他是一名平凡的大学老师,象很多老师一样,在做着写文章、搞科研、带学生这些“平凡”的事情,但他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都做的不平凡。搞科研,如今在学术界,学风浮躁,弄虚作假,沽名调誉,什么热门就去研究什么,什么可以急功近利就趋之若骛,孟二冬老师认准自己专业的方向,十数年如一日,以“板凳坐得十年冷”为自己做学问励志。他作出的科研成果堪称经典,对本专业有所裨益;与时下很多“高产的专家”相比,孟老师是慢了些,但他的扎实与求真的精神正是这些人所急需的。
在座谈会上听到北大的一些教授讲,象孟二冬老师这样甘于寂寞、潜心治学的教授,在北大、北京、乃至全国的教育界不乏其人。因为工作原因,经常接触到很多北大的专家、教授,他们虽然专业不一,性格各异,可从他们的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优秀道德品质让我肃然起敬,回想北大化学院的李老师,在自己的领域成绩斐然,为人谦和、热情,他在不惑之年,诊断肺癌,一次陪同李老师去北大医院检查,短短十余分钟的车程,他一直忙碌于接打电话,听其内容,是指导学生的学业和科研工作。即将进行的检查于他仿佛只是实验室里的一个化学反应、课堂上的一次提问,工作中的一段插曲罢了。面对癌魔,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耳濡目染,再一次感受到翩翩君子之风。还有中文系的老教授储先生,面对癌症,抱着治学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一旦清楚,便泰然处之。一次小小的机缘,在储老面前提及唐代诗人杜甫,这正是他的研究领域之一,他从杜甫谈到李白,谈到诗词曲赋,口若悬河,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专业的热爱和痴迷,我又一次感受了中国的师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还有贾老师,王老师,……,一位位老师,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不同,但他们都属于一个群体,“孟二冬们”。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所作为,齐治平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是修身养性,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孟二冬们,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即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从他们“平凡”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伟大人格,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他们爱岗敬业、潜心治学的工作态度。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呼唤这种踏实的学风、敦厚谦和的品行,社会期待更多的孟二冬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未来在于教育。虽然我们曾几何时大谈“教育兴邦”,但社会对于教育和教育的执行者们的认同又让我们无可奈何。我们可以把大把的金钱投入到“超*、超*”的选拔上,但我们却无力兴建希望小学;充斥荧屏的情感剧可以吸引我们的眼球、赚取我们的眼泪,面对失学儿童、无力读大学的学子我们却无动于衷。不可否认,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中很重要的内容,但永远不要忘记,落后就要挨打。新形势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敦促每个社会公民知荣辱、知羞耻,何以教化国民,教之、育之,学高者为师,身正者称范。
愿以此文深深的缅怀孟二冬老师,愿天下所有的人们身体健康。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 薛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