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张震康

大医张震康

 
    2007年6月初夏,鲜花盛开的讲堂,一张张口腔医学界享有盛名的面庞,饱含敬意的微笑,都朝向台上一位头发斑白、儒雅从容的老人。巨幅背景幕布上印着“庆祝张震康教授从医从教50周年”。此刻他正微微阖首,在聆听学生们带给他的惊喜——吴仪副总理的贺信。
 
    镜头闪回到50多年以前,他是一名台下就座的听众,那时他的头发还乌黑而直立,脸上没有这许多沟壑春秋,一张稚气而爽朗的面容,朝向台上。台上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作为首届北京市三好学生,他有幸在中南海亲耳聆听周总理的教诲。作为“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一代,他们一代人有着最纯真的理想,最高尚的热情,最愿意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所以1956年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时,张震康同学受内心的热情驱动,带头号召同学填报奔赴新疆边远地区的志愿,多次向上级乃至北京市团委表达决心。但系里出于全面考虑,最终边疆没有迎来这位热血青年。他留校了。组织上没有依从他的愿望分配去边疆,也没有依从他的志愿长留在口内教研室。而被调到口腔颌面外科,进入外科后一开始也没安排进入病房,他一次又一次听从了组织的安排,如同那个年代所倡导的,最终作为一颗螺丝钉,拧在了颞下颌关节病的岗位上。
 
    张震康本人在给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口腔学术会议的青年朋友的讲话中说到:“青年最单纯、最热情,在学校里如能寻觅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和知己将是自己一生的幸福和财富”。在大学里他幸福地寻觅到了一生的知己和伴侣,夫人曹采方,现在也是国内外口腔界极有名望的专家教授,生活与学术之路,一路携手走来。
 
    他同时还说到:“青年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蕴藏着极大的财富。因为青年时期最容易获得新知识,最容易学会新技能,最容易迸发出智慧之光,这一切只有他意识到才是财富,它将构成人生未来事业的基石。”从青年时代开始,他朝向真理和美德两盏最辉煌的明灯,舍身进取和追求。
 
医者如斯
 
    张震康教授在最初走入医学殿堂时并不算一帆风顺。初出茅庐的大家都抢着进病房、开刀,每天在无影灯下切磋和提升手术刀的技巧。青年医师张震康,充满朝气和热情的小伙子,被安排在牙椅旁,从事口腔外科门诊工作。他似乎并不以为然,乐而从命。在如流的门诊患者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一类以面颊疼痛、开口功能障碍为主诉的疾病,是医界初露端倪的难症,有将患者从水深火热中解脱的极大意义。怀着兴趣与责任,从此这一疾病成为张震康教授一生事业的开始。
 
    1958年,在综合医院进修完普外和麻醉后,正式按分配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慢性快治项目)。口腔著名前辈,毛燮均教授酌字帮助校正英文译文;刘鼎新教授教导把每一个病人当作科学研究;郑麟蕃教授亲躬修改第一篇临床研究论文,张震康教授在自己也成为教授的途中得到了许多的终身受益的指导。机遇落到有准备的心田,绽开了丰盛的花朵。1962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分类。1966年,则率先发表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程序。1963年和邹兆菊教授合作成功开展颞下颌关节造影研究。70年代,和傅民魁教授合作采用正畸方法在国内成功治疗了因咬合因素等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病。197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二等奖,并获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然而,更多的丰碑树在患者的心中,张震康教授成为全国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首席专家,下至芸芸百姓,上至中央领导,享受到了他如浴春风般的治疗。
 
    1973年,张震康教授作为主刀,为一位因颜面畸形而丧失生活勇气的少女,进行了国内首例应用现代正颌外科理念和方法的手术并取得成功,被媒体誉为“塑造维纳斯”“无愧于神圣”之举。此举使张震康教授拓开又一崭新的医学研究天地。他运用在美国留学期间掌握的技能,率先在国内开展高难度的复杂外科术式600余例,并先后和他的博士生王兴一起提出和建立了颌面部软硬组织移动比例及直线方程,实现了“正颌外科计算机面像预测系统”,将头面云纹测量技术应用于美貌人群颌面参数测量和临床运用。在正颌外科方面的系列研究,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五次奖励。
 
    2004年,张震康教授获得以现代牙医学之父命名的国际Pierre Fauchard 科学院Elmer S最佳成就奖的奖章和证书。成为自1963年设立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口腔医学专家。
 
    名医的声名总是不胫而走。海内外的患者慕名而至,如潮而至。张震康教授始终在临床一线,站不住手术台了就坐门诊,拿不动刀了就拿笔。直到一场大病夺去了几乎全部的精力。50年间,多少患者感受到了张教授对疾病的洞察和人格上的尊重体恤。信基督的人会感慨,他们有福了。
 
师者如斯
 
    张震康教授在成为医学名家的过程中,得益于许多医学名家,如毛燮均教授、刘鼎新教授、郑麟蕃教授、朱宣智教授、张涤生教授等等,他不吝文字地一一呈上谢意。当1978年,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主任郑麟蕃教授向他下达任务,委派他和邹兆菊教授共同培养我国第一个医学博士生马绪臣的那一刻起,他也被推到了导师的席位上。他是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要指导博士研究生;一个没有受过正式科学训练的人,要正规地执行一个国家行为去训练出不只是口腔领域还是医学领域的头一个博士生。张震康教授顶着荣耀和压力上路。他自己说:“我为发现他们每一个长处和聪慧而暗喜,我为发现他们在研究的路上每一个成绩而哈哈大笑。我的个性也使我对发现他们的每一个不足而提出劝告和批评,有时甚至是训斥。我对他们的指导和传授是全身心的,是毫无保留的。老师在场是训练不出外科医师的,我对他们实行了这样一种模式:我做你看,我做你助,我做一半,你做一半,你做我助,你做我走。我鄙视在大学里,在培养人的地方,把开刀技术看成是私有财产。我蔑视在大学里把开刀技术看成是赚钱的资本。我取笑把开刀技术作为垄断的手段。”张震康教授由衷地崇尚纯朴、自由和清高的师生情,并身体力行。
 
    学生栾为民教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医院副院长)说:我在口腔颌面外科进修了两年半,张大夫对学生非常亲切,而且是一个很严谨的学者。他专门为我们两人(另一为萧万铃大夫)讲了几次课,非常认真,他画了很多关节图,从解剖到诊断、治疗,条理非常清楚,为我们学习关节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张大夫帮助我们开展了关节强直和腭裂的手术,印象最深的是帮助我们做腭裂的咽后壁瓣修复术,当时算是比较复杂的手术。术前,他先通过画图为我们详细讲解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包括如何减少出血,缝合技巧等。手术很顺利,每一步都非常清楚,而且出血很少,他的手术技巧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又帮我们做了几次,我们就完全掌握了。
 
    学生王兴教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说:1986年,我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一篇自己以为写得不错的临床研究论文,题目叫“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外科正畸中的应用与改进”,送给老师审阅,心想这是一个36例的临床研究报告,这在当时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我几乎复习了所有相关医学文献,研究了在以往临床工作中这一手术诸多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和应对这些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已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估计老师看到后会表示赞扬并给予鼓励。没想到老师一看题目就皱起了眉头,“改进?对一个经典手术的改进?”于是他约我花了整整两天下午对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推敲和审定。还要求我近期安排3台同样的手术,他要进行现场考核,看看手术中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否如文中描述。记得在我们准备开始手术的时候老师走进了手术室,手里握着一只手表,看看时间,说了一声“开始吧!”然后走近手术台,仔细观察手术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直到两侧的手术切口冲洗缝合完毕。第二台手术如期进行,老师重复了上次手术时的所有动作,所不同的是,这次他没有等到缝合结束,就离开了手术室,临走前他吩咐我,“第三台手术没有时间看了,那篇文章下午寄出去吧!”对自己学生书写的一篇普通的临床研究论文,能花如此多的时间进行如此仔细的审阅,对心存疑问的所有环节如此认真,丝毫也不放过,这是一种何等严谨的学术风格驱使?是一个什么样的责任心使然?学问只能这样踏踏实实地去做,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浮躁!感谢老师用这无言的实践让初入医学研究殿堂的我明白了这些!它将左右我的一生!
 
    学生马绪臣教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口腔放射学会主席,曾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说:记得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结论,在当时曾有不少学者反对,但张震康教授以其睿智、创新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大家风范,坚定地支持了我的研究结论。这对我这名普通的研究生来讲,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张震康教授以其刚直不阿、实事求是、聪慧睿智、高瞻远瞩的人格魅力和精深的学术造诣强烈地影响着我。
 
    张震康教授形容自己的从教,自认为是洒脱的。但这种洒脱在旁观者看来,如三峡船夫,船上松紧急徐、收放自如,船下却是急流险滩。这种教学风格,细细品来,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技巧的完美融合。
 
学者如斯
 
    张震康教授做学问的一丝不苟,是远近闻名的。许多人都怕他刨根问底,计较世上的认真二字。
 
    学生俞光岩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说:一天,我在做一例牙槽突修复术,去完骨尖,正在缝合创口,张老师走近前来,轻声问我:“口腔创口缝合打几个结?”我回答:“三个。”“为什么?”我哑口了。我只知道口腔创口缝合要打三个结,可是从未想过为什么。张老师耐心地给我解释:“口腔里有唾液,线结处在湿润的环境里,加上舌头的运动,线结容易松脱,因此要打三个结。”“噢。”我恍然大悟。两年后,张老师带我做正颌外科手术。我切开皮肤,还没完全切开皮下组织,就用止血钳去钳夹止血。张老师耐心地对我说:“要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才能钳夹止血,否则夹不住,达不到止血的目的。”从那以后,我学着张老师,凡事总想个为什么。不但知其然,也要探究其所以然。在张老师担任口腔系主任和口腔颌面外科主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经常进行教学查房,结合实际病例,从发病原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国内外研究动态等,进行既系统全面,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研究生、进修生和年轻医师既在业务上获益匪浅,又感觉到跟随张老师查房是一种享受。
 
    张震康教授似乎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他开创的课题,颞下颌关节病和正颌外科,都拿到国家级别的奖励。他带出的学生,至今在各自的课题上保持着行业最高水平。他被派驻美国西北大学进修,获杰出访问学者证书,并由伊利诺依州爱尔琴市市长授予荣誉公民证书。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科学院进修时,只是副教授的他获得访问教授证书。组织编写口腔医学临床诊疗指南和口腔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在各学科中最早完成,获得卫生部好评。编写的教材,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图书奖。还有很多他经手、他参与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能做到极至。这背后,是刻苦并坚持两个词。他的“一只圆珠笔能写多少字”的问题,引发的是给全院职工做出的榜样和号召。春节从除夕到初四,一只圆珠笔,他写了四万字。对他而言,节假日是不存在的。
 
    熟悉他的人“揭发”说,张教授是真正的“工作狂”。对他来讲,为了我国的口腔事业,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连闭目养神的时候也在考虑问题。他经常在等候飞机时和在飞机上看材料、改稿子、写东西。他好像没有任何爱好,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吃辣椒,幸亏还能吃肉,否则就和出家人差不多了。他不爱唱歌也不喜欢跳舞,我知道他喜欢古典音乐,相信他也没有时间欣赏。看来他只能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但是工作带来的烦恼也不少,他又通过工作来解除烦恼,工作就是他的一切。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学究,对学会的事和口腔专业,能滔滔不绝,谈得有条有理,深刻而睿智,使人获益匪浅。但对生活中的事,他却不很关心,有些方面又知之甚少。有一次在饭桌上,有人讲了一个笑话,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唯独张教授却满脸困惑,不知所云,忙问:“什么意思?请再讲一遍!”他的“学究气”又使大家忍俊不禁。这也难怪,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了。
 
    张震康教授从不粗声大气,总是微笑着,娓娓而谈。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说出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鲁迅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如果每个字都准确地表达了其含义,那就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射击。张教授在学术高度上的明了、识货、不含糊,令所有的人起敬;他对草率、耍滑、不负责任的绝不容忍,又令人发畏。认真的人从他那里得到最难忘的鼓励,马虎的人从他那里得到最刻骨铭心的教训。张震康教授是极有威严的,而且绝不是外表的,是深至灵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君子的威严。
 
口腔预防事业拓荒者
 
    1988年,时任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院长的张震康教授看到了我国口腔卫生状况的严峻局面:全国口腔医生与人口的比例是1:10万;面临20亿颗龋齿要充填;成百吨的牙石要清除;全国70%的人群未养成刷牙习惯;错误观念在百姓中非常有市场,根深蒂固。张教授做了一件荫泽最广大百姓和后人的大事—组织筹建中国牙病防治指导组。他本人充任首届牙防组第一副组长(组长由卫生部医政司领导担任)。
 
    成立伊始,这个组面临困难重重,没有经费,没有编制。张震康教授果断地决定以自己负责的医院作挂靠单位,从自己医院抽调人员并承担薪酬。白手起家,逐步构建出遍布全国、下至区县的多级牙病防治网络,形成了一支由数以百计牙防骨干组成的牙病防治队伍。18年来,牙防组艰苦地始终不渝地推进口腔健康教育与观念启蒙,足迹遍布山乡,为贫困弱势人群做了大量公益活动,送去了健康、平安和温暖;组织开展了规模巨大的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协助政府制定了我国卫生保健目标规划及与之配套的牙病防治方案……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没有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2006年第三次流调结果,儿童组龋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0.5,按每牙10元的治疗费计算,3亿儿童,光医疗费就节省出15亿。投向预防的资金的收益是巨大而隐形的,是卓有成效的。张震康教授解决“看牙难”的思路是从根本出发,标本兼治的。
 
    成立伊始,这个组的工作战略是张震康教授提出的。工作成员至今清晰真切地记得他的话语:“我们应该醒悟到走预防口腔医学的道路,必须通过口腔专业人员去和领导的力量结合,去和群众的力量结合,形成以口腔专业人员为核心的领导、群众三者的强大联盟,这样三者结合的联盟所迸发出来的力量将是几十倍、数百倍于一万名口腔医师”,“我们应该去感动两个上帝,一个是领导,一个是群众。”张震康教授如此启发大家,并如此身体力行。他联名14位口腔医学专家上书卫生部发起全国爱牙日,以后每年的九月二十日定为全国爱牙日,几乎所有的口腔医师都上过街头向百姓做过宣教,张教授本人也担当过巡讲专家。各种形式的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得到媒体、企业、学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国际牙科联盟主席看过录像后深有感触:“以前我一直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看过你们的全国爱牙日活动后,我觉得西方国家也应该向中国学习。”张震康教授抓住卫生部陈敏章部长“为革命老区提供口腔保健”的想法,立即代表全国牙防组表态,组织一次面向老区人民的“牙防新长征”。从1997年9月20日至1998年9月20日,“牙防新长征”跨越13个省,覆盖70个县,为数十万老区人民带去了口腔卫生保健服务,意义深远。
 
    隶属大学的口腔医院的任务一直有一个传统说法,即:医、教、研。在张院长手中,更新为:医、教、研、防。口腔预防事业耗费了张震康教授很多的心血,口腔预防是口腔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但没有一个其它分支学科象预防学这样长期在他心中盘踞重要地位。1989年5月底,不寻常的日子里,张震康教授作为中方大会联合主席成功地召开了“第二届世界预防口腔医学大会”,有150余名外宾出席。1994年筹建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出任首届第一副理事长。可以说,张震康教授是从一张白纸上促成了一片伟业,为牙防从人、钱、物诸方面奠定基础,从方略到实施搭好了构架。
 
口腔管理事业上的创新者
 
    张震康教授历任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副主任、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世界牙科研究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专科医师会员资格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口腔医学CAD中心主任兼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口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口腔医学专科医师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相关专业课题研究组组长、香港牙医学院名誉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名誉院士、亚洲牙外伤学会名誉主席……
 
    罗列这许多的身份是为了产生一股视觉冲击力,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专业,甚至超出了口腔医学……
 
    张震康教授做事有头脑、有眼光、有霸气,风格独特,旗帜鲜明。而且当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温文儒雅、语调低缓的学者身上,令人感到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接触多了,人们发现:无论对上对下,还是对同辈,张震康教授均表现出直言不讳和光明磊落的风格。他敢于直谏,明确表达不同意见。他是有“棱角”的,而且至今也并未变“圆”。为了追求真理,他从不隐讳自己的观点,从无世故之谈。为了我国的口腔医学事业,他早已将自己的利害抛于九霄云外。
 
    张震康院长执政期间,出台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整顿松散,奖罚分明。一些松散惯了的员工不适应,则充分体验到了他的严厉。他把医院梳理得如一盘棋,经纬分明,方圆有序,上至一线,下至后勤,不容许有哪一个棋子乱走或没走活而影响全局。他的治院标尺是“我院教授的研究工作必须是全国一等的。”以此鞭策高级职称和想成为高级职称的人员,背负压力,奋力前行。他顶住其他领导的异议,决定提升奖金,决定聘用人才。但是,他也具备怀柔的一面。真正遇上急难的员工,他会真正相助。他为生病职工找医院、找院长、找专家;为音乐人才组织职工小乐队;他执行规定照样因病扣发院办主任60%的工资,但又托人送去自己的慰问金。
 
    张震康教授视人才为瑰宝。看准了,就给关爱,压担子,敢说敢讲,以诚相见。他扶植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或著名的专家教授。不仅关心口腔医院的梯队建设,同样关注口腔医学会和整个口腔界的人才培养。他不仅自己亲授技艺,还同时安排其他知名教授尽心培养。他不吝时间悉心关注课题的进展,给以科研资金支持,推荐诸如担任全国统编教材主编的机会。张震康教授常说,不能嫉贤妒能,不能怕后辈超过自己,要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作为教授,不出成果是不能原谅的;作为院长,不培养人才是不能原谅的。当二者不能兼顾时,后者是我首要工作。
 
    张震康教授以敢说话著称。他治理医院时,提议设立了院务委员会;首次在分科很细的口腔专科医院开设了综合科;建议对院长、副院长实行公开竞聘制并被采纳;建议提高医生的诊疗费用。早在医院刚实行承包制时他就敏锐地感到会带来服务和管理上的严重问题,多次在全国政协会上呼吁加大政府的医疗投入。1994年在中华医学会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张震康教授建议:卫生部官员在医学会会长、副会长中人数过半,太多应减少。他对在工资改革等事项中发现的问题,严肃指出,毫不客气。对于某些政府官员和公务员来说,这位专家何止是有棱角,甚而有刺。
 
    张震康会长富于创见。在口腔医师的培养方面,他主张一元化教育体制。他分析培养口腔专科医师还是培养专门化口腔医师问题时,提出大学教育应重视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并在高教部、卫生部召开的全国性口腔医学学制讨论会上,力挺“7年制应为口腔通科教育”的观点;在北京大学决定临床专业实行8年制时,在他坚持下,加入并首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8年制的口腔医院。他提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体系等方面,都要大力推进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在口腔医师的出路方面,他大胆地主张私人开业。早在1989年,在柏林做“展望21世纪中国口腔医学”发言时提出中国私人开业牙科诊所将得到发展并担任重要角色。1995年书呈陈敏章部长筹建中国口腔社区示范诊所,2001年获正式批文。2002年出版《社区口腔诊所开设和经营管理》一书。2003年,创议召开首届中国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论坛。
 
    他的话,一些预测应验了,一些观点被采纳了,一些观点过于超前被滞时接纳或还未接纳,一些被否决。但其中闪烁的都是深思熟虑、洞察秋毫的光芒。
 
    张震康会长的高瞻远瞩特别体现在对口腔医学事业的推动上。在他的任期内,经不懈地争取,妥善处理好了与台湾的关系,1995年中国加入世界牙科联盟(FDI)。1999年加入世界牙科研究会(IADR)。至为令人称道的是,几代人期盼着口腔医学能像临床医学那样,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曾有百余名教授联合请愿签名。这个心愿最终在张震康教授接过接力棒后实现了。1996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并为学会创办了英文杂志。2002年参与发起中国医师协会,并于2003年筹建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分会。此时张震康会长开始思考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口腔医学界的形象,最好的方式是申办国际性系列会议,其中,FDI以牙科的“奥林匹克”称号更引人注目。申办之路从2000年开始,漫长艰辛而充满波折,张震康会长甚至躺在ICU与死神搏斗时,脑中还在转着谈判的策略。2006年FDI终于在深圳盛大召开时,他深情的话语“百年的梦想实现了——中国口腔界与世界合作与交流的大门已全部打开”令很多熟悉内情的人眼眶含泪。
 
    张震康会长胸襟开阔。他关心和支持各省市口腔医学会的建立和发展,亲自参加一些组织,并专门从总会拨款资助。他将一些国际牙科组织的活动,如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世界牙科联盟(FDI)的活动交给各口腔医院举办,让大家都有国际交流的机会。在张震康会长的领导下,我国口腔界非常团结,关系融洽,这对口腔事业的发展无疑非常重要。
 
    有人说,人将毕其一生来书写一个“人”字。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大大的遒劲的人字是如何写成的,也看到这个精彩的人字是怎样落在了口腔医学事业的丰碑上。而对于张震康教授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甚而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回来,更谓凤凰涅檠,浴火重生,天之将降何等后福,谁又可知?
 
(口腔医院 高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