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杰出精神科医师奖获得者周东丰教授

第三届杰出精神科医师奖获得者周东丰教授

    时光荏苒,岁月更续,周东丰教授自1976年调至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开始投身精神科领域至今,已从事精神卫生工作30余年。作为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周教授在从业的几十载中,始终坚持医疗、科研、教学三维并举,倾入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真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今天,杏林春暖、硕果累累、桃李天下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医者,技也,意也。“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出于对文学、历史和哲学的个人兴趣,阅读过大量文化、宗教、哲学、历史和心理学书籍。丰富的文化修养充分体现在医疗工作中的人文精神,除对患者的充分尊重和平等态度上,也具备出色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沟通和达成互相理解的能力,获得患者对治疗的充分理解和良好的依从性。“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周教授对患者总是充满了尊重、理解和同情,设身处地为患者全面考虑,不仅针对疾病,而且从开始治疗就注重患者的长期预后。周教授做医生就要做个好医生的这种信念,栉风沐雨,却历久弥坚;治病救人的这种情愫,世事变迁,却纯朴依然。
 
    在担任精神病学分会主委期间,努力倡导医学伦理学在精神病学临床服务中的实施。在国内举办了3次中国挪威精神病学立法、论理和保护患者权利的讲习班,并在以后成立的精神病学医师协会中成为保留的继续教育项目。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在其主编的精神病学继续教育教材中独立成章,旨在向国内更多的精神科医师普及伦理学的知识。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在这方面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精神病学协会调查委员会肯定,使一度对中国精神病学在人权问题上批评指责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改变原来的态度。
 
    人文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作为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和思想自由的精神,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真理。“桃李满天两鬓白”,经过周教授悉心指导的学生可谓遍布世界各地,有研究生、年轻医生、进修医生、医学生。至今,已培养博士12名,硕士7 名,目前仍有3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在读。她为中国精神科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已逐渐成为中国精神卫生的中坚力量。
 
    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学科。精神障碍的特点是临床表现丰富、复杂,大多属于病程迁延或易于复发的慢性疾病,而目前的治疗又只是针对临床表现的对症治疗,临床上总会有一部分患者对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都缺乏疗效或仅有部分疗效,这就需要医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周教授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一直将科研思维和临床思维结合在一起,针对临床存在的治疗难题,不断地进行新疗法的探索。从1990年代以来,周教授带领课题组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新疗法的科研评价,如:银杏叶提取物作为抗精神病药物辅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2001年在国内率先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和阴性症状疗效的初步评价,并在2003年进行rTM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具体参数探索(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一些植物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疗效;目前正在进行有北京市科委立项的精神分裂症新的非药物疗法的疗效研究。这些研究的发现,为广大临床医生对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几十载的心血,凝结成了一串串的累累硕果,至今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40篇。曾获得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北医大科技进步奖和1996年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1997年获吴阶平医学奖-杨森药学奖精神科一等奖,2007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大六院党院办  王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