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专家做客腾讯网讲解心理自救方法(图)

北大六院专家做客腾讯网讲解心理自救方法(图)

(来源:腾讯网)      

       [编者按]:2008年5月16日下午3时,即将前往四川参加灾后心理援助的北大六院三名专家做客了腾讯网,就灾后心理救援和网友们进行了交流,并在在线指导了如何实施心理自救的方法。在访谈中,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大学第六医院公共卫生部主任马弘呼吁,希望未成年的孩子应该在家长的指导下适量收看有关地震灾难的报道,也希望媒体在黄金时段,不要播放太多、太直接的画面,这些持续、反复的报道会刺激到孩子,他们总会觉得这个灾难没有过去,而且会误认为灾难就在自己身边,对孩子会造成恐慌。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于欣介绍说,对于心理援助很多人还不了解,除受害者和幸存者是我们心理干预的对象之一外,现场的救援者也是我们干预的对象,我们要保证救援工作有序的开展,同时也要保证我们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对于灾难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灾后心理救援专家做客腾讯

    以下为此次访谈实录:

主持人: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共卫生部主任马弘。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共卫生部主任马弘做客腾讯

马弘: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于欣。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于欣做客腾讯

于欣:你好,各位腾讯网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育处处长郭延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育处处长郭延庆做客腾讯

郭延庆:你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来参加我们的访谈节目,我知道各位非常忙,刚才看到马弘老师已经带着行李箱,可能做完我们这个节目就要去现场了吧!

马弘:今天先要做培训,然后再去。

主持人:非常感谢!可能很多网友还不太清楚,心理救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情?为什么要对灾区的人民实施心理救援工作,先请各位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

于欣:心理援助实际上是整个救援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在一次重大的灾难之后,人会受到很多的伤害,这个伤害可能会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在急性期的时候,如果出现很大的灾害,人们就会出现心理反应,造成的伤害很难恢复,从长期来看,如果心理的影响不能够很快的平复,延续下来,影响将来的生活甚至将来对生活的态度,所以心理救援是救灾整体的一部分,不但要治疗受灾者、遇难者他们身体上的受到的创伤,同时一定要考虑到为他们提供心理的救援。

主持人:经过灾难之后的人们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态?

马弘:据说跟他暴露在灾难场景的程度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太一样。比如说我们假定一个简单的分级的话,最重的是家里直接有亲人丧身、或者自己受了重伤的,这样人受的创伤非常大,我们心理救援首先考虑这样的一级人群。

其次是受了轻伤的以及现场救援人员和现场指挥人员,心理负荷和压力都非常大,我们就分成第二级的人员。然后就是后期的供应或者是家属,虽然不在现场,或者在现场没有直接受到伤害的。再轻一点的,如果像有一些人为的灾难,不像这次地震属于天灾,有一些人会对这个灾难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他不知道是不是跟他有责任,他的心里也会有这种伤害。再有就是收看电视的观众和网友等等,他通过电视画面、网上的图片,他也会体验到现场,这一次我自己感觉还有特殊的人群,比如新闻播报的记者,我觉得他们受的创伤非常大,播音员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就哭了,包括一些记者,有时候自己都说,写报道的时候是一字一泪,所以不同的人的反应不太一样。

主持人:这就说明我们要去心理救援还不只是受灾的人民,还有方方面面的救援队伍。

于欣:对,按照我们过去的经验,因为我们开展心理救援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最早是克拉玛依点击查看克拉玛依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大火,之后包括像长江的水灾,张北的地震,还有最近的一些灾难,我们都派出了心理救援队伍,通过我们实地的经验,到现场就会发现,除受害者和幸存者是我们干预的对象之一外,还有就是现场的救援者也是我们干预的对象,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人群,保证救援工作有序的开展,同时也保证我们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关于具体的救援方式我们如何去实施?可能很多网友很感兴趣,如何去干预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呢?

郭延庆:其实刚才马老师已经提到了在灾难的应急面前,我们有几个级别的层次,首先是灾害直接的受害者,其次是亲临灾难的人,还有参与救援的人,还有目睹灾难的人,实际上在灾难面前人人都可以说是受害者。

马弘:这个救灾的措施我们事先要经过一个培训,你到现场以后大概要评估一下现场的情况,还有评估你能够提供援助的人力资源。比如说这一次伤亡特别惨重,而且,今天温总理说此次救援超过了唐山点击查看唐山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地震救助之力、举全国之力来救助,而且这次发生在白天上课时间,所以有不少学校坍塌了,很多孩子受困,而且这次地震发生后,余震一直就没有停,后续也遇到了地质灾难、滑坡甚至说暴雨或者引发的山洪,加上后面的防疫、交通、食品供应等等问题。

整个心理救援这个方法要贯彻到整个对灾难的救援组织当中去,技术主要有几大类,一个是个体的心理干预,因人而异,看你的服务对象是怎么样,采取不同的方式,特别严重的,有精神障碍的,那就该采取相应的医疗方式。还有对群体,对大众,那就采取一种普及、教育、解释这样的一些方式。

还有一个,其实心理救援在救灾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社会决策提供依据和预警。比如我现在看,很多灾民已经被转移出来了,第一、二天他觉得我出来了,很安全,但是天数比较多的呆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像几个比较大的体育馆,现在人非常非常多,这样就容易引发很多问题,这样持续几天以后,可能会由于拥挤、嘈杂、身体不舒服、烦躁、担心家里再有人伤亡,可能人们之间就会有一些矛盾,假如有一个人不太理智的话,矛盾就会引发得比较大,所以我们如果有精神卫生工作者在里面就可以提供意见和疏导。

另外,其实在灾难的时候也有这么一句话,有的时候说是再发生灾难,就是说次生的灾难总是不敌你准备不好的人。怎么说呢?遇到这种突发事情之后,比如有的人有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不小心把自己的东西弄丢了,或者不小心自己吃东西不注意生病了,就有一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了,所以我们如果做这种灾民安抚工作的,或者志愿者提醒好大家看管好自己的财务,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要再发生次生灾难。实际上灾难救援的一个原则都是一样的,现在的灾难已经发生了,你能做的就是把损失减到最小,不要再发生次生的灾难,所以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个原则,根据不同的人去采取不同的策略。

于欣:我也想补充一点,我们做心理干预实际上技术一个是因人而异,我们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包括小孩、老人或者说是其他的一些受灾人群,可能还有包括刚才我们说的救援者,还要分不同的时期,不同时期他的需求,目标是不太一样的,因为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也不太一样。

再有我们采取的方式可能也不太一样,有的我们采取一对一的个别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有的可能采取小组的方式,一组人谈同样的问题,比如都丧失亲人或者丧失家园的人群。有些就是大的现场,科普的方式,教育大众。

另外一个我也想补充,马大夫刚才也提到,心理干预不但是针对我们受灾的人民还有救援者,他也可以帮助我们现场的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比如举个例子在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当时因人们为非常恐慌,不知道非典的传染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当时有很多人就会说,死亡之后患者的骨灰不能够领走,要深埋,采取这种措施人们觉得才安心,但是这样实际上很多的家属就非常的难以接受,因为亲人一旦被隔离家人就再也不能见到他了,最后只能接到一个死亡通知书。

当时我们就马上跟政府提意见,希望是患者死后家属可以领回骨灰,另外我们还提出建议,就是在网上举行追悼仪式,让他们能够有寄托哀思的出口,这样可以缓解非典遇难者亲属们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救援它的范围其实很广,可以从多层次上帮到政府。

郭延庆:刚才马老师和于所长都是从宏观和策略上来谈,我来谈一下具体的操作。比如我们要派一个心理救援的医疗队去,我想可能从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以从救援组织的需要出发,比方说这个病人,受害人他可能会出现一些处理不了的或者说没有面对过的精神的问题,比如听见自己亲人在叫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药物的治疗或者是心理治疗及时的救助,这是因需要而生的。

第二个是在现场做一些筛查的工作,发现哪些有潜在性问题的,及时给予小组的治疗或者个别的治疗,这样帮助他们更快的渡过急性的应急事情,顺便减少将来发生的次生问题。

马弘:现在有很多志愿者接受过一些心理咨询或者是心理治疗的培训,我自己觉得这次地震是一个国难,国难当头,每个公民都特愿意尽责任,尽义务,但是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一个就是科学救援,另外一个就是每个公民都要保持理智。比如很多人看到现场有志愿者的报道,就纷纷去了,在全世界的国际救援上来讲,志愿者是一个可以利用的保护因素,但是志愿者最好是受过训练,有统一的组织,否则,在当地现在基本生活保障都有困难,交通都有困难的时候,如果很多人去了,当地是没有能力接待的,这样会导致很多人心烦,从而也就加重一些人的心理负担。

我们有基本的原则,只帮忙不添乱,我们要协助政府大家一起来稳定灾区人民的心理,稳定情绪,让他更快的平稳渡过这个困难,这个创伤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非常非常难以接受的,我自己都不太敢看,我看一会儿都觉得太难过了。

很多记者发回的报道说,灾民对死亡也麻木了,刚才说到急性创伤期也反应麻木,死的人太多了,他也就没有反应了,麻木的危险就是意识不到周围有其他的危险,下一步几乎保护自己的能力就会下降,判断能力就会下降,你作为一个心理救援者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供帮助。他可能会产生麻木、恍惚、甚至有幻觉的时候。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冰雪灾难的时候,有人就把自己随身带的东西都送人了,你知道他有这种症状的时候就要提醒他,这个跟平常临床工作不一样。

主持人:通过专家去干预辅导治疗心理创伤,如果没有专家和学者的同时,我们自己可不可以来做心理治疗呢?

郭延庆:灾难应该来讲实际上是人生经历当中有些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有些时候也可以通过灾难来成长,实际上大多数的经过灾难的幸存者,他可能在急性期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很多很多症状,比方说麻木、恶梦,生活规律被打断,但是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绝大部分受害者都会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迹当中去,也就是说人自身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也就是我们心理救援要关注的一点,不是说灾难一来,所有的人都被击倒了,再也站不起来了,绝大部分都可以恢复,重建家园。

我们救援实际上就是让这一个时期过得更加容易接受一点,把症状减少得更少一点,痛苦更少一点,当然还有极少部分的受害者,他的症状可能会持续的存在很长时间,那么针对这一部分我们可能要比较深入的干预,有可能甚至会长期的一种治疗。

咱们卫生部网站已经刊登出来很多关于如何自救的方法,那些建议都非常好,比如说如果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还是要跟其他人在一起,优先选择的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人,当然像地震可能会失去一些家人,但是如果没有失去全部,你要尽可能和幸存的亲人在一起。其次是自己熟悉的人,比方说邻居,家里的人。再次跟救援的人,或者同样受灾难的人在一起。

当然这不是说绝对的,因人而异,有人在急性期要选择一种退缩,我们也要接受,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你要尽可能保持一种比较有规律的生活,尽可能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管在家庭方面还是在灾区的,从临时的住所,尽可能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再一个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当然现在大家都急于抢救这种还可能存在的幸存者,那么已经被抢救出来的这一部分人,他和救助者还有很多其他的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需求可能会不一定及时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反应或者烦燥、焦虑等等,所以还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相理解,互相的宽容,这样的话才能够让这个集体在一起团结共度难关。

马弘:实际上就是说特大的灾难以后,你熟悉的环境没有了,亲人、家庭、社区都没有了,第一个,人需要有一个安全感的确认,你要确保安全,就要尽量找一个安全的地方。

第二你要找到一些心理支持的支援,有亲人就找亲人,没有亲人就看政府或者其他的人,寻找到支援总强过于自己一个人无依无靠,如果一个人你就会觉得非常难过,所以要自己主动的去寻找安全感。还有一定不要听信传言,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如果传言特别多,信息在脑子里面全部都乱了,你的判断能力就没有了,假定真有一件事需要你判断的时候,这么多消息来源你就完全不知所措,所以一定要听正规媒体和渠道出来的消息。

第三个,随着环境改变,人际关系也是改变的,我们自己怎么做呢?我们就要知道,这已经不是我原来那个熟悉的环境了,我要有意识去宽容别人,大家都是有难,有难大家来共度难关,对于平常自己不太能接受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就要宽容一些,否则的话你身边的环境,矛盾一冲突,生活就更不好过了。

主持人:各位网友,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由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腾讯网、中华医学会承办的2008科技活动周“依靠科学,抗震减灾”科普专题系列访谈节目。刚才三位老师都谈了心理救援的重要性,也教了大家一些心理自救的方法。

因为这一次地震在全国各省大部分地区,人们都同时感受到震感,所以这几天有很多人心理都感觉比较恐慌,对于这些不在重灾区的人们,如何让他们减少这方面的恐慌呢?

于欣:这个就跟马大夫所介绍的,从正规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有关,减少传言可以让自己减少恐慌,正规渠道的消息,一个是要及时,一个是要准确,它会带来很多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多的信心。

但同时也一定要看到,所有的媒体包括我们平面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同时也包括电视媒体,也都会有两面性。它在高强度的持续的报告这样大灾难的时候,它一定会告诉你,灾难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什么样惨痛的结局,什么样的一些,丧失亲人等等这些情况也会暴露出来。

在911事件之后,有一个很意思的调查,大家知道,当灾难发生后,美国的媒体24小时持续对事件进展进行报道。因为在纽约当地世贸大楼旁边目睹现场者毕竟是少数,但是因为媒体广泛的覆盖和全程跟踪,美国有很多的人他会一直在跟踪这个事件,在事后6个月就做了一个调查,发现6个月当中,如果你花大量的时间看电视,时刻关注的新闻,这些人自己会出现心理反映甚至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不健康的心理应激反应的这些人比例比较高,跟你暴露在电视的时间越长,你出现这种应激反应的比例就越高。

我们在出现一个重大灾害事件的时候,我们应该,一方面媒体上应该注意多报道一些正面的,振奋人心的消息,给人以信心的消息,这种东西传达会给观众会带来一些积极的效果,同时稍微控制一些负面的,很惨痛的消息,但是我们会发布正常的消息来源,比如说死亡数字,我们要正确的报道,但是减少这些画面,特别一些刺激性画面过渡的曝光,那么同时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在地震现场或者说在周边的人,我们感受到地震,但是我们知道现场发生了很严重的地震,我们很关注这个事情,那么同时我们也建议您减少你暴露在媒体前的时间,把你的时间,你的精力用在本质工作里面去。

关心灾区,关心受灾的群众,但是不要把自己过多的时间花在媒体上,24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盯着电视的新闻或者说是一直在网上搜索各种各样的新闻,有些新闻确实非常感人,但是长期在新闻的刺激之下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心里很难接受的,那么刚才马老师举的例子,播报的时候,新闻播报员都控制不住流泪,确实是这样。我们关注灾区,但是也要保护自己。

马弘:我接着说一句,我在这儿特别给家里有孩子的家长提一下,因为未成年人对很多事情的判断能力还没有像成年人那么完善,所以他在看这些电视,看这些画面的时候,比如他往往判断不清楚这个事件距离他有多远,是不是就在他身边,所以,12岁以下应该在家长的指导下适量的收看。我自己给的建议,在黄金时段,我们政府的媒体就不要出现太多的,太直接的画面,但是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网友上传的画面,这个咱们不太好控制,但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就是不让自己在媒体前暴露得太多,反复刺激的话,孩子们老会觉得这个事情还没有过去,还是在自己身边,恐慌会继续。

主持人:我有很多同事,还有很多朋友,他们的老家都在四川,可是他们的工作地点又不在四川,像对于很多这种在外地工作的川籍人员可以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心理自救方法?

郭延庆:如果能够有家人的信息,当然是最好的,其实政府现在也是在尽可能地做这些事情,恢复电力,恢复通信,恢复这些基础的设施来保障沟通的渠道。

但是,天灾人祸不可能随着意愿就解决,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抢修,需要再重建之类的,那么在不可能获取家人信息的情况下,我们要做什么?可能你会很担心,但你不要排斥,你不要觉得我没办法生活了,虽然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你要理解这种状态,这是很自然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要维持正常的生活,不要让这种状态干扰自己的正常生活太多,既不要排斥它,面对他接受它,同时又不让它对自己的正常生活形成干扰,如果形成干扰的话,可能就会更焦虑、更担心,这样反过来焦虑的心情就会更严重,所以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正常生活不变,想一想其他的东西,想一想还有孩子,还有其他的人。

于欣:在心理救援的时候,会发现有所谓的幸存者综合症,不是说他看到亲人死亡或者是房屋倒塌,他出现心理反映,而是他会觉得为什么我活着,而我的亲人死了,他觉得有强烈的内疚感,他会觉得我不应该活,我应该跟他们一块儿死,这是指现场的人员。那么现在对于像主持人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多四川的老乡在外面工作,他们会关心自己老家的人,老家的人有可能是安全的,也有可能会受到一些伤害,我觉得这就体现生活的两面性。

有一些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的老乡,我的亲友甚至我的朋友在地震当中受到伤害了,但是我好好的,甚至我跟朋友吃饭、娱乐的时候会有一点罪恶感,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生活就是有这样的两面性,你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才能帮助其他的人,我们觉得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做好,快乐的生活,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力所能及,用自己的快乐去关心别人,利用自己品尝到生活的甘美去救援那些在生活在挣扎中的、或是正在恢复家园的人,这其实是最恰当的。

主持人:各位网友,因为今天的时间关系,我们的访谈就要结束了,我们知道三位老师即将要去灾区参加救援工作,希望三位老师在去灾区的同时能够代表腾讯的网友,给灾区的人民送去祝福,如果他们再遇到什么样的危难,我们腾讯的网友也会伸出自己的援手竭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们,谢谢三位老师。

      (编辑: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