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地震和洪水中闪光

青春在地震和洪水中闪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医疗队战地报道
 
    北川,大禹的故乡。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成为一片废墟。地震过后,离北川县城约6公里的唐家山堰塞湖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唐家山堰塞湖坝底开始出现自然渗漏,面临溃坝的危险!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流域的数十万居民紧急疏散!,堰塞湖告急!绵阳市告急!四川震后灾区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唐家山堰塞湖的灾情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体教职工揪心牵挂,因为人民医院派出的第七批医疗队的八名队员至今还在余震不断、险情最危急的绵阳市执行医疗救援任务。但是队员们的坚强乐观让我们动容,从他们的信件、短信、照片中我们清楚的得知——他们的青春正在地震和洪水中闪光!
 
危急时刻我们来到了绵阳灾区
 
    5月26日,人民医院第七批医疗队8名队员到达绵阳机场后立即赶往绵阳中医院,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抗震救灾工作。
 
    来之前,我们已经得知北川唐家山刚堰塞湖是此次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最危险的堰塞湖,库容量已达1亿多立方米,而且每天还在以800多万立方米的库容量增加、以2米的速度上涨,风险等级不断上升。由于山体跨塌形成的堤坝土质松软,湖中蓄水的压力过大,随时有可能出现溃坝,让饱受地震重创的受灾群众再次遭遇灭顶之灾。
 
   刚到绵阳中医院,院领导就向我们表示了极大的感谢,感谢我们的到来就给了他们强大的心理支持,现在所有市民的都在向外撤离,而你们却千里迢迢从北京赶来支援,你们是英雄!
 
   之后我们得知,医院里许多员工的老家都在汶川或北川等重灾区,几乎家家都有亲属在地震中遇难,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脱离工作岗位,连续奋战了六天六夜,现已转运了8000多名伤员。他们的敬业和牺牲精神令我们为之动容,为了灾区的兄弟姐妹们,我们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困难重重,阻挡不了我们的救援之心
 
    我们全体队员均表示一切听从院领导安排,我们愿意到一线去,竭尽所能为灾区人民服务。我们现阶段主要任务是防洪、防疫,深入到每个需要帮助的灾民安置点进行筛查和巡诊,帮助医院继续转运受伤灾民,处理一些不宜转运的疑难病例和灾区的重建工作。
 
    我们巡诊了包括九州体育馆、安县、花荄、江油等多个地方,每次行程都在200公里以上,每天至少要巡诊5-8个安置点,因为全部道路都是崎岖的山路,所以有时只能步行,道路两边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和废墟。现在绵阳当地的气温平均在三十五六度左右,空气湿度大,气候相当闷热,安置点的灾民居住的都是帐篷,中午帐篷内的温度可以达到四十度,而我们需要一直在帐篷里为灾民义诊,北京医疗队儿童医院的两位上了年纪的专家就因为连日的奔波劳累和天气闷热而出现了中暑和休克。
 
    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当地余震不断和随时有可能崩塌的堰塞湖对我们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住在帐篷里,当地的潮湿气候和蚊虫叮咬让大家很不适应,所有队员身上都有成片被蚊虫叮咬的痕迹,又红又肿,有些人身上还起了大片的疹子。
 
   现在,因为堰塞湖正处在泄洪的关键时刻,所以我们已转移至离撤离点和医院较近的一个安置点里,8天时间我们总共转移了10余次,每次不光要转移我们自己的私人物品和帐篷行军床,还要转移很多医疗物资,工作量很大。白天医院有很多工作加上我们还要下乡巡诊,所以大部分我们都是在晚上开始转移,等转移完毕时都已是深夜了,大家每次都是一头倒在行军床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纷纷表示我们是来帮助当地医院和灾民度过难关的,任何困难我们自己都可以克服!
 
做防疫防病防洪的中流砥柱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短短8天我们全队共收治了100多名伤员;进行了两次大型义诊活动,六次下乡巡诊活动,累计筛查和诊治患者上千人;协助当地医院转运伤员150多名;为灾民成功实施了多台手术,并被邀请进行了多次跨院间的专家会诊。
 
    我们医疗队一共8名队员,分别来自人民医院的七个科室,包括创伤骨科、骨关节科、急诊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SICU和消化内科,是人民医院所派出的最大一支医疗队,且专业差异性大,加之现阶段的工作比较繁杂,造成了我们人员比较容易分散,所以张殿英队长便根据专长把每个人做了不同分工,大家责任明确,随时沟通汇报,使我们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便配合默契,战斗力大大加强。
 
    我们的张殿英医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已为多名在地震中受伤的灾民实施了手术。目前医院里遗留下的患者大都是在地震中受伤,但因病情复杂棘手而不适宜转运的灾民,当地的医生们束手无策。但地震过后已近3周,大部分患者的伤口出现了严重感染,有些还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再不进行手术很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张教授果断决定,不能让我们的同胞在地震中大难逃生却因为医疗条件有限而失去生命。虽然,医院手术室的墙面因5.12强震和最近持续不断的余震已出现裂缝,手术器械和用药也因条件有限而不很齐备,但张教授还是想尽一切办法采用有限的设备实施了多台复杂的手术,为他们留住了生的希望。术后,患者的家属都是泪流满面连连致谢。当地医生们在看过手术后,深深折服于北大人民医院先进的医学理念和高超的手术技术。
 
    急诊科的吴春波大夫是队里的大姐。因专业的原因,吴大夫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方法都很熟悉,于是她便主动为当地医院的急诊科制订了详细规范的洪水、地震紧急预案,溺水、中暑、休克等突发急症的诊疗常规与抢救方案,组织了多次科内及院内讲课,弥补了当地医院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我们这只小队平均年龄不到32岁,人员结构很年轻化,消化科的冯桂建大夫是队里唯一的党员,在这次任务中他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之余主动为全队上党课,激励大家团结向上,不怕苦不怕累,多为灾民做贡献。在他的感召下队里五名年轻的同志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SICU的陈京文是队里唯一一名男护士,每次全队在转移的时候,他都主动承担最重、最累的工作,每次转移后他都汗流浃背浑身湿透。在我们得知上游的堰塞湖一旦崩塌我们就需要向最近的山上转移时,张殿英队长便决定派一名队员到附近的山上替全队探路,当时陈京文便主动申请这项任务,独自一人顶着烈日四处打听路线,为我们日后全队安全转移打下了基础。
 
    在史建新副队长的带领下我们队的其他几名护士包括邢星、关文也和王黎明,被统一安排到了北京医疗队的巡诊大队,同时还肩负着协助当地医院转移灾民的任务。每天大家都全体随时待命,时刻准备出发。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我们还在自己所在的各个科室开展小讲课活动,为她们规范整体护理病例,参加护理查房,完善科室的护理流程和应急预案。
 
关爱在“白衣天使”与“钢铁军团”间传递
 
    经过了北京医疗队领导和我院王杉院长的批准,我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有幸成为筑地工人们的首批医疗队,为北京建工集团援建四川灾区建造过渡安建房的建筑工人们进行巡诊。
 
    这些天通过与建工集团各岗职工的接触,让我深受触动。不论是三建、四建还是六建,所有人都在日以继夜的工作。为了保质保量且能如期完成任务,从建筑工人到工程负责人每人每日的睡眠时间都仅在4小时左右。虽然长期的睡眠不足和高强度的劳动让每个人的身体都极为疲惫,可是我从没听到任何一个人抱怨,没听到任何一个人喊苦。所有人都打起百分之一百的精神,以百分之一百的劲头投入到工作中。他们的精神也让我为之敬佩,被其鼓舞。 
 
    5月31日我们全体医疗队成员随北京建工集团副总经理丁传波一同去到建工集团各承建集团所在的建筑工地进行了首次巡诊。期间我们共诊治了10多名伤员,包括手外伤、腰部扭伤、皮肤湿疹等。对于外伤的病人我们当场就给予了止血、清洗伤口、消毒和包扎的处理。之后,我们还对队医进行了询问,了解到建筑队里医务人员严重不足,非常缺乏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的协助和指导。于是张殿英队长决定我们分为几个小组,轮班在工地为工人们进行巡诊工作以增加工作效率。由于队中队员分工侧重点不同,主要负责建工工地处巡诊工作及同建工集团负责人联系工作的是普外二科的王黎明,消化内科冯桂建大夫及SICU陈京文也都积极参与其中。工地的伤员不断,每日都能碰到各种各样的外伤病例。不是被铁皮板将手割伤,就是被重物砸伤,不少人被蚊虫叮咬过后过分搔痒将皮肤抓伤,还有很多皮肤大面积湿疹的病人。队员们一一为伤员们进行了包扎及相应处理,并对工人们进行了简单明了的伤后注意事项的宣教。作为一个来到四川灾区的医务工作者,能为这些最可爱的人进行救治和巡诊,我们整个医疗队都感到十分荣幸。
 
    在这支队伍里,我们8名队员在相识之初大家便以诚相待、畅所欲言、互相帮助,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迅速建立了一个团结的战斗集体。我们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尽自己一切力量为灾区做出贡献!虽然我们之前并不相识,但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患难与共、并肩战斗,我们是战友、是兄弟!所以,我们一定会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进退、不离不弃!请院领导和全体同事们放心,有了你们在后方的强大支持,我们一定信守离院时的十二字保证“不负众望,为院争光,平安归来”打赢这场特殊的战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医疗队
(整理  汪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