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好运北京”测试赛服务纪实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好运北京”测试赛服务纪实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是奥运定点医院,4月份承担了“好运北京”系列测试赛的医疗保障工作。在北京射击场馆群举办的“好运北京”2008年国际射联世界杯赛、首钢篮球中心举办的女子篮球邀请赛、国家游泳中心举办的2008奥运会花样游泳资格赛中,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共派出的34名医务人员和急救司机参加了测试赛的医疗保障工作。医疗团队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共接诊运动员、教练员、官员、观众及工作人员300余人次,均给予妥善救治,受到奥组委的表扬。
 
领导高度重视  各部门全力支持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那彦群院长全面负责奥运定点医院工作;刘慧琴书记亲自部署医疗小分队全脱产英语培训工作;刘京山副院长把关选派专业技术精良、政治素质过硬的医务人员组成医疗团队,其中包括留学日本的博士侯郑生,精通英语、法语从瑞士归国的主治医师张莹;奥运办杨珺楠主任对各个场馆进行总协调;医务处处长王海英组织院内特定就诊区域进行急救演练,做好场院对接工作;在医学工程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为派往国家游泳中心的救护车装备价值20多万元的随车急救设备;物业管理公司专门派王炯副总经理负责,为队员提供包括食、宿、行、通讯等全方位的后勤保障服务。
 
走进医疗FOP
 
    在“好运北京”国际射联世界杯赛的赛场上,明黄色的背心,闪亮的红十字,方方正正的红色背包,总能在场内引起好奇的目光。他们就是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奥运医疗小分队的场地医护人员,简称FOP。
 
    FOP的任务是第一时间发现赛场内伤病运动员及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救护措施。他们背着近5千克重的救护背包,有时还要携带长1.8米的脊柱板巡回在场馆内,每天工作12小时,短暂的就餐时间,令已经连续工作10天的小伙子都有点吃不消,何况女同志。在赛场里,虽然眼前都是精彩的比赛,但是他们的目光始终观察着赛场里的每一名人员,预测着有可能发生的任何医疗事件。
 
   夜幕降临,当他们卸下装备,双肩上清晰的红肿伤痕不敢触碰,肩背部、双腿的酸痛早已无法耐受。无论工作多么辛苦,他们坚定一个信念:FOP的全体成员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坚守岗位,全力以赴,奋战18天,为“好运北京”国际射联世界杯赛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国际射联徽章”凝聚感激之情
 
    4月10日下午,北京射击场馆送来一位右踝外伤的美籍国际射联技术官员,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立即启动奥运就诊绿色通道,值班医生贺利军用流利的英语询问病人的基本情况,并与陪同就诊的美国医生交流后,告知护士周杰通知骨科栗剑主任医师给予会诊。栗剑主任医师检查完病人后考虑需行右踝X线片及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这时,当班护士周杰立即电话通知影像中心做好检查准备。
 
   检查完毕后,护士周杰通知外科孙立中主任会诊,孙主任用流利而标准的英语与患者及随队医生交流,告知了患者检查的结果、治疗的方案及相关的注意事项。骨科栗剑主任医师在征询患者同意后,给予右足弹力绷带固定。两位主任娴熟的技术、热情而周到的服务受到外国官员的高度赞扬,为了表示感谢,患者将自己身上佩戴的“国际射联徽章”送给了孙主任。
 
准确迅速救治射击裁判
 
   4月11日中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接到北京射击场馆通知,有一名奥运官员因“耳部疾患”需就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奥运特定就诊区域的医护人员立即行动起来,值班大夫郭瑾做好耳鼻咽喉科就诊患者必需的准备工作,护士范爽斐通知耳鼻咽喉科医生随时会诊,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崔冬月迅速赶到奥运特定就诊区域。
 
    11点29分转运患者的救护车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门前,在导医吴金玲的带领下,患者来到了奥运特定就诊区域,郭瑾大夫记录了患者基本情况后,崔大夫对患者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其右鼓膜膨隆,有液平面,考虑行右耳膜穿刺术。经与患者沟通同意后消毒、局麻,1.5毫升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缓缓流出。他是一名射击裁判员,外面的声音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刻患者兴奋了,因为他又能听清楚外面的声音,他感到无比的高兴。患者从射击场馆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诊治,总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训练馆里默默无闻做奉献
 
   首钢篮球中心是国际女子篮球邀请赛的训练场馆,训练馆不像其它比赛场馆,运动员白天、晚上都有训练任务,最晚要到晚上10点多才结束。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疗小分队要始终陪同训练,应对突发医疗事件,这对小分队的医生徐阳、欧阳皓和护士姜军荣、胡小莉是个严峻的考验。
 
   篮球赛场地医疗救护,抬担架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医护人员面对的是身材高大魁梧的篮球运动员,所以他们练习的时候都抬两个人,以保证足够的重量,每个人都去当病人,亲自去找感觉。抬担架虽说是苦活儿,但也有技巧,一站、二蹲、三起、四走,每个细节、每个动作要领,他们都认真去做,反复练习,只有动作协调一致,病人才能感觉舒适、平稳,每次训练,医护人员都累得满头大汗。
 
   进馆后,医疗小分队的工作时间是早上7点到晚上7点,连续工作12小时,场馆经理怕医护人员的身体受不了,安排分上、下午班次,但他们只有2名大夫,2名护士,如果分开,上班只有两个人,有事忙不过来怎么办,上班的同事着急,在家里休息的也不踏实。考虑再三,后来在骨科徐阳大夫的建议下,大家一致同意,4人同时上、下班,这样可以发挥各自的专长。
 
   在一场场赛事中,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医护人员用心血和汗水,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场地救护任务。正如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主管奥运工作的刘京山副院长所说:“我们不仅仅代表着首钢医院医疗队的形象,我们还代表着中国医务人员的形象。”
 
刻苦练习微笑服务
 
    射击医疗小分队来到北京射击场馆群后,才意识到工作环境的陌生和工作内容的全新,面对奥运五环,他们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们关注体育新闻,阅读体育期刊,收集与奥运射击有关的资料,了解射击场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熟悉了工作流程。小分队的医务人员在医疗经理胡卫星、医疗副经理罗齐的带领下,每天重复练习各种急救技术,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有时为了做好一个动作,常常几个人在一起不停地演练、讨论,然后再互相交流。有的同志膝盖练得又红又肿,也毫无怨言。他们只想把微笑送给场馆的运动员、教练员,让他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亲切的问候、周到的服务、温馨的祝福。他们说:“微笑是志愿者最好的名片。让世界记住志愿者的微笑,记住北京。”
               
奥组委领导给予高度评价
 
   4月5日,国际奥委会医学与科学主任帕特里特·沙马什博士在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副部长戴建平和马军博士的陪同下,认真检查了北京射击场馆群的运动员医疗站、观众服务点、FOP整体布局以及医疗设施、药品的准备情况,与医务人员进行了交流。场馆医疗经理胡卫星带领医疗团队队员,用流利的英语和沙玛什主任进行交流,沙玛什主任、戴建平副部长对场馆的筹备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射击场馆群医务人员流利的英语、充分的准备工作、整齐的队伍给检查小组留下深刻印象,沙玛什主任向团队成员表示祝贺并给予“五星”评价。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