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见真情 爱心撒未名――北大师生抗震救灾纪实

患难见真情 爱心撒未名――北大师生抗震救灾纪实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生死较量,这是一场传递爱心的接力赛跑。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北大师生为之悲恸。在国家受灾、同胞有难的紧急关头,北大师生迅速擦干泪水,强忍悲痛,心系灾区,众志成城,在通过各种形式沉痛哀悼遇难同胞的同时,积极参与、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爱,从我开始

   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北大师生誓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灾难发生后,学校迅速发出了《关于倡议全校师生员工向地震灾区捐款的通知》,学生会、研究生会、爱心社、学生红十字会等学生组织也发出了《“齐献爱心,共渡难关”——北京大学赈灾募捐倡议书》,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一个个捐助点前,前来捐款的师生排起了长龙,慷慨解囊,争相捐助,现场涌动着一片融融真情。校领导带头捐款,闵维方书记、许智宏校长等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首先把自己的一份爱心交到工作人员手中。年逾花甲的老教授来了,萧超然、厉以宁、陈堃銶、杨芙清、汤一介……老教授们不辞劳苦,一定要把捐款亲自送到捐赠点;一线的教职员工来了,他们中有的在单位已经捐过一次,路过三角地、食堂等地的捐赠点时,又忍不住再捐一次;前来捐款的学生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是家庭经济困难生;在校务工人员也自觉加入到了捐款行列中,他们虽然工资很低,但他们说,灾区人民比自己苦多了,自己一定要向灾区人民表示一点微薄的心意。一些师生因出差、生病等原因不能前往捐赠现场,也特地委托单位同事或者家人代为捐赠……得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后,97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一边流泪一边要求工作人员立即把自己平时积攒的20万元捐赠给灾区,用于灾后给孩子们重建学校,他说:“我要尽我的力量,不让受灾的孩子失学”。在各个捐赠点,当工作人员要求前来捐款的师生留下姓名时,师生们写下的都是“北大人”。

    据初步统计,截至5月22日晚,北大师生各类捐款总额已逾1000万元,北大各校办产业捐款捐物达860万元。我校全体共产党员积极响应中组部号召,正在开展特殊党费募捐活动。目前,我校部分捐款已通过相关渠道转交到灾区,一笔笔捐款正带着北大全体师生员工的祝福和希望被送到灾区人民手中。

    未名湖畔爱心涌动,一幅幅无私奉献的感人场景在北大校园里随处可见。灾情发生后,北大紧急与北京市血液中心联系,转达广大师生为灾区同胞无偿献血的迫切愿望。原定采血车于5月14日8点30分进校采血,但当日上午不到7点,近千名北大师生就早早等候在学生宿舍32楼东侧,排起长队等待献血。一名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说:“中华民族正面临挑战,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每个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就没有渡不过去的难关。”许多没有得到鲜血机会的师生带着遗憾一再叮嘱工作人员,下次来采血一定要提前通知自己。

我们并不孤单

   “你不要难过,我们都是你的父辈,我也愿意做你的父亲。”这是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在看望英雄教师谭千秋的女儿谭君子时对她说的话。谭君子的父亲、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用自己的生命护卫了4名学生的安全,自己却不幸遇难。得知谭君子是我校法学院学生后,闵维方书记、许智宏校长第一时间对她表示慰问,并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到宿舍看望她。法学院师生也自发行动起来,悉心照顾和帮助君子,与她一同共渡难关。

   与谭君子一样,一百多名家庭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北大学生也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学校、院系、班级甚至宿舍同学的关心。地震发生后,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北大学工部、学生资助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部门以及各院系迅速行动,用亲情融化悲伤,用关爱树立信心。

   地震发生当晚,学生资助中心连夜制定了专项援助工作方案,各院系迅速调查了解本单位学生家庭受灾的情况。学校也针对受灾地区学生建立了专项资助资金。截至5月22日,北大已拨付12万多元赈灾补助金,经认真审核后分两批全部发放到136名受灾地区同学手中。同学们在领取补助金时都十分感动,纷纷表示,这笔及时的资助让自己更加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很多符合资助条件的同学还婉拒了资助,表示应当把补助金交给更需要帮助的人。一位家庭受灾同学在刚刚领取了500元补助金后,转身又添了200元,一起塞进了捐款箱。他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

   各院系分别召开了受灾地区学生的座谈会,了解灾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引导受灾地区学生走出阴影,建立信心。灾情发生后,各院系安排专人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受灾地区学生联系到了亲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和心理学系合作,印制了4000余份灾后心理重建专业指导资料,发放给受灾地区学生以及各院系学工老师。中心特别为灾区学生开辟心理咨询室,为有需要的灾区学生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实践医生的诺言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在这场特大灾难面前,北大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又一次战斗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用行动忠诚履行一名医护人员的崇高职责。

   地震发生后,各大附属医院连夜挑选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医护人员,成立赴灾区医疗救助小分队。在北医三院,招募通知发布后不到一个小时,前来报名担任志愿者的医护人员多达300余人。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到院长的桌上。有的医生头一天还发着高烧、打着点滴,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小分队,并踏上了抗震救灾的征程。目前,各附属医院自愿报名参加医疗救助预备队的医护人员有上千人。

     自5月13日至今,北大8家附属医院已选派六批71名骨干医护人员赴灾区开展医疗援助,出动救护车7辆。六批医疗队出发时携带的医疗物资逾250万元。

    在医疗救助第一线,在与死神抢生命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人民医院医疗队成员高杰和钟朝晖联合所在的520医院三病区的2名党员和306医院的4名党员医师,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既充分发挥了党员冲锋在前、不畏艰险的带头作用,又更好地把周围群众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共同完成抗震救灾的艰巨任务。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有的医生还在手术台前写下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表示,要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在此次抗震救灾中锻炼自己,在危急关头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北大各附属医院医生发挥专业优势,在灾区勇担重任,承接了大量高难的手术和治疗工作,忘我投身抗震救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大医疗队参与完成各类手术达9000余台,完成各类疑难手术达200多台,参与救治病人上万人。北大附属医院医生精湛的医术、忘我的精神赢得了灾区群众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理性的力量

   在北大校园BBS上,有网友这么写道:“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但同时,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北大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支持奥运和支援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这段话代表了北大全体师生的心声。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了“汶川地震工作组”,组织地球、遥感、地质等不同专业的科研力量,开展合作研究,为抗震救灾、灾害评估及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支持。遥感所师生连日来加班加点工作,根据5月13日、14日、15日得到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结合震前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和灾区震前的光学遥感图像,至5月17日共完成7幅遥感分析图,并送交国家地震局、科技部,为相关部门开展抗震救灾分析决策提供参考。理论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也作好了赴灾区开展震后观测研究的准备。

   心理学系成立了由临床心理学专家钱铭怡教授主持的“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救援筹备组”,选派精兵强将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刚刚发生后,心理学系方新教授就奔赴灾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受灾群众抚平心理创伤,为部队官兵提供心理辅导。目前,先期工作人员和首批专家已抵达灾区,针对灾区心理救援人员开展创伤心理治疗专业技术培训,帮助灾区建立“灾后心理援助站”。筹备组还与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等多家机构共同组成了“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并于5月17日义务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督导师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委培人员开设了“北京大学首期灾后心理救援专业培训”课程。

    在灾难面前,北大学生的激情与理性再一次得到充分体现。在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北大医学部举行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主题宣誓仪式。上千名北大医学生庄严宣誓,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坚定执着的眼神,重温了“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医学誓言;5月19日下午2点28分,千余名北大师生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广场为汶川地震遇难同胞集体默哀。活动结束后,北大学生会、研究生会和爱心社现场发放了倡议书,号召同学们向德阳东汽中学的学生写信,和那里的中学生结成“一对一”的互助关系;同学们还发挥文艺特长,为支援抗震救灾鼓劲助威。其中,外国语学院学生创作了名为《我们的心在一起》的原创歌曲,以此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北大学生合唱团也赶录了名为《天降大任》的原创新歌,为抗震救灾勇士和受灾地区人民加油鼓劲。

    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民族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民族伟大的开始。在这场全民族的抗震救灾中,北大师生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义无反顾,奋勇向前,用行动再一次实践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铮铮誓言。擦干眼泪,北大师生与灾区人民同行。

(北京大学党办、校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