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有我们

抗震救灾有我们

——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抗震救灾纪实
 
    2008年的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降临到巴蜀大地,一时间房倒屋塌,河流改道,人员伤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区人民的安危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北京肿瘤医院和全国人民一起,投入了抗震救灾的战场。心为灾民悲鸣,泪水流向汶川,灾难,使我们凝聚力量。
 
一、请战,亲手帮他们做点事
 
    5月13日中午,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一个脸上还有些稚气的女孩来到党院办,她一边手捧申请书一边坚定地说“我想要去一线支援,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力量。我时刻等待着国家的召唤!”这个女孩是我院ICU护士,名叫唐伟,这也是党院办收到的第一份支援一线的请战书。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党院办又陆续接到了600余位医务人员及行政后勤人员的积极请战和献血志愿书。他们纷纷表示,如果医院组织医疗救险队,希望能够马上加入急救队伍,能够为救灾抢险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5月14日下午3:00,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我院准备4名麻醉医生、6名手术室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和由一辆救护车,及随车医生、护士、两名司机组成的医疗救护小组,随时待命奔赴灾区救灾。全院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两支作风优秀、素质精良的抗震救援队伍迅速组建起来。
 
    麻醉科人人踊跃报名,一片请战声。主任范志毅本人多次表示要带头奔赴灾区,但因为考虑到整体工作需要,医院决定让他留守,知道这一决定后,范主任再次请战“我是党员,我先去!”
 
    麻醉科最终确定了4名出征者,其中陈冀衡医生夫妇都是医生,孩子年仅3岁,孩子是她最牵挂的。张仲秋医生,妻子怀孕已经6个多月,正是需要他在身边照顾的时候。 外科彭亦凡医生,刚买好了火车票准备回老家省亲,接到任务后,他立即退掉了车票,义无反顾地赶赴灾区。
还有司机王滨,血压高、腰椎间盘突出,问他为什么报名,他说,在司机班我是最小的棒小伙,还是党龄最年轻的党员,两个最年轻,就是我的资本,我不来谁来。
 
    寡言少语的司机焦磊,是一个合同制职工,他说得更简单,“我媳妇产后并发症差点没过去,肿瘤医院的兄弟姐妹们不仅生活上照顾我,还为我募捐了钱,救了我媳妇和孩子一命,一个人要知恩图报,这点道理我懂。”
 
   当党院办向即将出征的14名同志了解家庭情况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没有困难。谁家没有点儿难事,每个人都是自己小家不可或缺的一员,但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舍弃小家顾大家,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的白衣天使义无反顾。
 
    当人类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危难时,有一种力量是凝聚,有一种沉重是生命,有一种美德是奉献,有一种祝福是爱心,一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此时,没有了年龄、职位,以及地域的界限,所有人只有一个信念,为灾区做点什么!
 
二、救援,我们浴血奋战
 
    15日中午,第一批医疗救护队员告别了送行的人们出发了,从今天开始,年轻的医学博士彭亦凡、幽默乐观的老大哥王滨师傅、寡言少语的焦磊师傅,还有大家的小妹妹王媛,四个人将成为一个战斗小组。他们是幸运的,幸运在他们终于能到救灾一线亲手参加救助伤员了,他们也深知,迎接他们的将是从没经历过的,预想不到的困难、危险,甚至是生死的考验。
 
    经过三十多小时,终于到达了成都,刚下火车,忽然,感到地面在颤动,人有些站立不稳,眼前的大楼也在左右晃动!这是强烈的余震,也是一个下马威。天上忽然又下起了大雨!害怕、恐惧、紧张袭来,紧张过后,人们投入了忘我的工作。这时,忘我也是战胜、排除紧张恐惧心理的良方。
 
    运送第一个伤员向重庆进发,沿途群众自发夹道鼓掌欢送,还有人给队员们送上了快餐和瓶装水,让人有一种军民鱼水情的感觉。经过五个多小时三百六十公里的长途跋涉到达重庆已是夜里十一点多!马不停蹄又连夜经过五个多小时返回绵阳,车刚停在路边大家或卧或坐地睡着了!
 
    送完第二个伤员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到此时队员们已经连续作战三十多小时了!终于可以睡个觉了!这也许是他们生命中最甜美的一觉!余震也晃不醒他们。
 
    灾区的人们说,在灾区有三种颜色最美——绿、白、红,绿色是军人的颜色,白色、是天使的颜色,红色,是救援队的颜色,三种颜色,是灾区人民的靠山、希望、定心丸。在人民最危难的时候,患难见真情。
 
   来自北川附近农村的一家三口,两人负伤,生活本就艰苦,地震又夺去了他们的所有财产。队员们把车队配给的快餐盒饭让给他们吃,送给他们矿泉水带在车上解渴,而我们的队员就啃自己携带的干粮充饥。
 
    第二批医疗队员5月26日来到绵阳520医院。堰塞湖威胁着绵阳的安全,但是对他们说,来不及考虑它是否可怕,为灾民的健康服务,一刻不能停歇。
 
    队员们在紧张工作之余,不仅关注眼前,更开始考虑长远。根据病房伤员不多的状况,一致认为应将工作重点从救治伤员转移到灾区民众上,希望为医院重建、发展以及长期合作献计献策。6月4日,在余震中,熊宏超、郑庆峰和520医院医生合作成功完成了该院第一例肺部肿瘤切除术。
 
    面对一名在地震中被砸掉小拇指的7岁女孩,队员们说“我当时心里特别的难受,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伤痛,不知道用什么言语能安慰她幼小的心灵,我唯一能做的只有抱抱她。”
 
   第11名医疗队员院感科赵军主任于5月28日到达四川省人民医院应急病房开展救助工作,因为收治的病人情都比较危重,所以工作十分繁忙。
 
三、关注,从未有过的团结与统一
 
    地震撕裂了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创伤。但中华民族是团结的,在灾难面前更加团结!
 
    人们在收看中央电视台赈灾晚会时,台上台下,场内场外,掌声不断,泪水长流,这个场面,在我院的抗震救灾誓师大会上也一样出现。
5月15日下午5时,我院召开了抗震救灾誓师大会。会场上,感人的场面一次次地出现。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创造了我院的几次之最:会场人数最多、掌声最多、流泪最多。动人的会场场景,表现着一个心愿:情系灾区,为同胞们祈福。
 
    5月19日14时28分,我院外科楼门前气氛庄严肃穆,阳光虽然明媚,但是每名员工的心中却是一片阴霾。在这个平时经常举行文体活动,常常充满笑声的地方,今天是庄严肃穆,国旗低垂。外科楼门上,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静静地伫立在国旗前,他们有的是刚下手术就匆匆赶来的医生,有临床工作繁重的护士,有平日里埋头实验的科研人员,有默默工作的行政后勤人员,还有保安员、保洁员。很多患者、家属以及正在我院介入科访问的日本学者也加入到悼念的队伍中。
 
    病房楼上的窗口旁,站满了离不开岗位的医生护士和行动不便的患者,他们在共同为地震遇难同胞默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院员工用团结和统一谱写了爱国情怀的宏伟篇章。
 
四、捐款,心愿的表示
 
    大地震给灾区同胞造成了巨大创伤和痛苦,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看着电视里灾区房倒屋塌的场面,看着垮塌的房屋下被埋住的伤员,看着楼板下那充满求生欲望的孩子们的眼神,人们坐不住了。这一天,有多少人在为他们流泪,在为他们祈祷。虽然不能亲自去一线,但是人们选择了最好的表达方式:捐款——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
 
    13日上午,捐款倡议书还没来得及张贴,护理部曲荣艳同志就拿着钱来到了办公室,她含着眼泪说“我们看着电视里的悲惨场面,都哭了,我们能做点啥?就每人先捐了500元钱,请替我们转交灾区人民,面对着灾难,我们能做啥就做点啥。我们是护士,只要需要,随时准备上抗灾第一线。”说完,再也忍不住的眼泪流了下来。
 
    很快,许多离退休党员和群众来电表示愿意为灾区人民尽自已的一点努力,献自已的一片心意,在全院展开捐款行动之前,捐款就已达8000余元。
 
    老教授金懋林夫妇从美国打回电话“你们替我们俩先把捐款交上,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意,”刚从外地讲学回来的刘叙仪教授,立即找到离退办,捐款2000元。
 
    一个柔弱的女孩找到办公室,说“我还是一个研究生,捐不了多少钱,我报名去献血。”当告诉她,现在血源储备已满,她说,“需要时不要忘记通知我。”我没记住她的名字,因为我相信只要有需要献血的消息,不用告诉,更多的她会来的。
 
    在为灾区捐款活动中,不仅职工们踊跃参与,住院患者也用捐款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灾区人民的关心。14日上午,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正在化疗的肾癌术后患者杨老先生委托老伴将300元钱交到护士长手里,满怀深情地说“我们虽然在住院,也应该捐点,钱虽不多,表达一下心意。”VIP病房已经出院的患者22岁男孩小刘,13日下午到病房看望为他精心治病的医护人员们时正赶上护士们在捐款,他说,我也捐200元,请替我转交给灾区的人民。
 
    爱心在传递,捐款在继续,许多人、许多科室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捐款。介入科的老干部患者在捐款、在院工作的施工单位在捐款……
捐款源源不断地交到财务处,第一个半天,已经汇聚捐款11万元,这是从没有过的速度,从没有过的一致。 到现在,全院已经有1598人次合计捐款223155元。
 
   面对灾害,我们的心与灾区人民在一起!让我们携手同心、众志成城,与灾区的同胞共渡难关,早日赢得抗震救灾的胜利!
 
五、旗帜,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
 
    是什么使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很多人会说,是心中的一面旗帜。
 
    13日,院党委和院领导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为抗震救灾作贡献的行动方案,开展捐款活动,慰问家在四川的员工和患者,做好准备,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随时准备支援一线。
 
    14日,召开紧急党团支部书记动员会。号召各党支部和团支部要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4日,召开临床科主任动员大会,在保障救灾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做好院内的医疗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15日,召开全院抗震救灾誓师大会,院党委号召全院职工团结一心,互相支持,全力支援一线,保证医疗安全,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作贡献。
 
    ……,一个个指令与决策,指导着全院的抗震救灾工作。
 
    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就是一个单位的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就是周围同志的一面旗帜,在抗震救灾,这面旗帜,总是飘扬在最前面。
 
    “我是党员,我先去!”麻醉科范志毅主任第一个将自己的名字写上。党员潘振宇,退掉了接年迈老母亲的火车票准备上一线;介入科年近60岁的杨仁杰教授以自己有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经验为理由,争取上一线。外科二支部书记杨跃主任连续三次捐款达10500元。
 
    20日,离退休党支部支部委员王燕蒙来到院党委办公室,激动地说,这是我本月工资2420元,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我的“特殊党费”,尽一个党员的义务,支援灾区人民。她是我院第一个交特殊党费的党员。随后,广大共产党员积极响应,纷纷提出自愿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
 
    20日下午,院长办公会形成临时动议,院长办公会9名成员每人自愿交特殊党费2000元,委托党院办交中央组织部。
 
    正在国外的病理科党员孙宇同志委托家人代缴了“特殊党费”1000元,药剂科正在休产假的王玲也请人代缴了党费。从山东胃癌研究现场回来的流行病学室张联副主任立刻到办公室,交了他自己和还在山东现场的马峻岭两人的特殊党费各1000元。党的关系不在我院的2名同志也在我院缴纳了自己的特殊党费。许多入党积极分子也要求参加缴纳“特殊党费”。
 
    截止到6月6日共收到252名党员缴纳的特殊党费139400元。其中,缴纳1000元以上的党员有51名。
 
    全院共产党员表示,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继续信心百倍地同地震灾害作斗争,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坚决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正像支部书记杨跃所说“我们不能亲自去前线救灾,就让我们多捐些钱吧,尽心尽力地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前线11名队员中,有5名是共产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在前线提出入党申请。在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刻,他们选择了义无反顾。
 
        一面火红的旗帜,照亮了一颗颗和灾区人民一同跳动的心,照亮了党员们的先锋模范形象。在群众困难时,他们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用爱心汇成暖流,温暖了受伤的心灵。
 
六、后援,我们坚强的后盾
 
    在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医院先后三批11名医疗队员奔赴一线,11名队员的背后,有着一群非常平凡的人在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他们没有去灾区救援,没有轰轰烈烈的热血事迹,他们就是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抗震救灾工作。
 
   14日,我院接到上级通知,紧急调派医院急救药品、急救器械、急救包、手术消毒物资及生活必需品等,装车准备出发。那一晚,医院各相关部门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接到组建医疗队的消息,后勤采购供应科连夜行动,扑向北京市各个商店,联系采购急需物资,最大限度地为即将出征的队员们做好做全物质准备工作。深夜11点回到医院再把采购的物品分批打包装箱。15日凌晨1:47分,卫生局通知,原定下午4点出发的第一批医疗队提前到上午9点出发,后勤采购的同志不辞辛苦,立即连夜跑遍北京市大大小小的24小时便利店,紧急采购食品及生活用品,凌晨5点多才回到医院,一直工作到清晨9点多送走了第一批医疗队员也没有休息。
 
    党院办、医务处、护理部、药剂科、供应室、车队等部门筹备,装箱、打包、装车,一直忙到清晨,准备工作才基本就绪。
 
    是他们,经常主动向已经赴灾区的同事打听他们还需要什么,有什么没有准备全,大到帐篷小到水果刀,没有一样漏掉,使后勤保障工作更充分,更完备。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前线队员才能更好地为灾区服务。一名队员在他的战地日记中,这样写到“凌晨时,大家接到夜里会发生地震的通知,我们收抬必要的物品后迅速下楼,来到空旷的停车场准备露营,当我们打开物资箱时惊喜的发现,后方的同志想的太周到了:帐篷睡袋被褥枕头一应俱全;能想到的都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我们搭好帐篷伴着星光进入了梦乡。”
 
    前线队员出发后,院党委、院工会领导先后数次看望慰问了前线队员家属。当院领导得知5月21日是前线队员焦磊的生日时,想方设法为他们送去了生日蛋糕。院领导还亲自打电话表示慰问。
 
    这些平凡的幕后工作还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没法一一列举,也有许多还不被人们知道,或者说是平平淡淡,但是,正如医疗队长彭亦凡的话说“事情看似不大,但正是这些点滴关怀对战斗在前线的每一个队员的士气鼓舞作用是巨大的。”
 
    后方保证让我们的前线队员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加地义无反顾。
 
    当一场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甚至是生命,但在承受灾难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得到,甚至会重拾曾经失去的东西。这是一次洗礼,净化着每个人的灵魂,多难兴邦,我们为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这是一次考验,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肿瘤医学院党院办  王伦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