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张树基教授事迹拾零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张树基教授事迹拾零
发布日期:2009-04-09
张树基教授不愧为一名“人民健康卫士”。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
平凡·楷模
张树基教授是一位平凡的医生。在半个多世纪的从医工作生涯中,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内科、消化内科和疑难杂症与急症的诊治工作。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以崇高的医德、广博的医学知识、精湛的临床技艺和丰富的抢救工作经验屡屡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更使他显得不同凡响。可谓是我国著名的内科学家。
牢记我脑海里的一段往事:那是在九十年代的一年春节,天刚麻麻亮,北风卷着小雪,清晨是多么冷啊……这时候,—个老人穿着一件伴随了他十多年的羽绒衣,沿着行人稀少的西什库大街,自北向南迈着缓慢和略显不大方便的小步在路上行走着。这个人就是当时已经70岁的张树基老大夫。他不是在晨练,也不是过节串门,更不是去店铺购物。他是应邀前往位于西安门大街的北大医院住院一部去为一个危重病人会诊。当然,像他绝大多数会诊后的结果一样,病人很快就趋于平稳。事隔多年我还是经常愿意对年轻医生和来院进修医师们提起此事。
而今,张教授已年逾八旬。但他的医疗工作从未停止,凡有重大抢救或会诊,不论院内或院外,不论白天黑夜,他都随叫随到,而不顾自己的病痛,总是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病人的身边。这些在他本人看来不过是平凡的小事,但正是数十年始终如一的如此工作使张树基大夫的形象变得更高大起来。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的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楷模!
荣誉·奉献
张树基教授当选为首都第二届“十大健康卫士”,获此殊荣,是我们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尊重的体现,是他的事迹平凡而又伟大,也是众望所归。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感,今天的荣誉对于已有五十五年从医历史的张大夫,绝不过誉。回顾张大夫过去获得的一些荣誉有: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师奖”;北京市科协“工作积极份子”;北京市教育局和教育工会“人民教育事业标兵”;先后三届被评选为北京市西城厂桥地区“好公仆”;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叁等奖)”北京医科大学“名医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专家;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
这些获得的表彰与荣誉,在他本人看来,是一种荣誉,是一种不期而至的东西。张教授常说:“医生应该是学者,可以成为科学家,也可以做领导工作,但做医生的天职应该是首先当好一个医生。” 正如张树基大夫获首都十大名医称号的获奖感言所说“行医如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成为好医生”。这就是张树基教授的写照。
自信·谦逊
张大夫常常对他人讲我是医生,但不是医学会员。其实这话并不太准确。只是历史原因造成了他的一点错觉。我以为首先是因为“文革”前医学会只有较少的专业分会,活动也少;其次是那时还要有较多的下乡送医活动,又赶上了“文革”的学会瘫痪期。文革结束后恢复活动后各大医院都注册为集体会员单位。张大夫自然是中华医学会的当然会员了。虽然近二十多年他还是偶有应邀参加过一些学术分会的会议,包括作讲座、参与讨论等,只是渐进老年的他参与的较少而已。事实上他还曾在地区学会担任过职务,如八十年代初他曾担任过北京市西城区医药卫生学(现西城医学会的前身)常务理事。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我从医后第一次参加院外的学术活动时的场景: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一次由时任西城区医药卫生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的张教授主持的一次全区医生病例讨论会,会前我在病例和分析准备工作时,张大夫给了我多次详尽的指导。病例讨论会会场爆满,气氛热烈,人们也为张大夫的渊博学识和他的诙谐问题回答所折服,为他报以多次热烈掌声。正是由于这次讨论会的成功举办,携我参会,又有张大夫对我的介绍和举荐。我在那时结识了时任区卫生局局长和时任区医药卫生学会的理事长。可以说由此才有了八十年代后期我有机会为该会服务,并在九十年代连任三届该会理事的经历。张大夫八十年代中后期担任过西城区科学技术学会协常委等职务。我想正是由于他对学会、协会的工作贡献,以及他的成就与为人,使他在九十年代当选为西城区政协委员。
儒雅慎言的张教授常讲“我是医生,但不是医学会会员”的另一原因,我个人揣测:或许这也是他对当今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当中,学术也已不是一片静身之地,一片喧嚣声的学术组织或专业协会也在某种程度成为某些单位及个人装点门面的饰品,和出现追逐名利现象看不惯的一种表达方式吧。
医术·笔耕
十多年前张大夫曾说:退休后他要重拾他大学改医学前的第一个专业——数学。重温他的年轻时的兴趣,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时至今日他的计划未能付之行动。原因很简单,一则受制于眼疾,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近十几年来笔耕的辛劳和始终没有完全离开医疗工作第一线,已无遐顾及他原来的自我设计。但是他笔耕的成果是十分惊人,令我们赞叹!
除统计不完全的60多篇医学文章外;张大夫主编了大量的专著。如主编《内科症状鉴别诊断学》、《内科急症的诊断与治疗》、《诊断学基础》、《现代内科诊疗手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判定与处理》、《内科学—危重急症的诊断与治疗丛书》、《急诊医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等19本部医学著作;作为共同主编出版专著35本,参编书籍多本。我以为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学识与功底。有些医书已被多次印刷或再版,受到各级医师和许多医学生的喜爱。可以讲张树基教授不但是一名保护人民健康的实践家,也是一名颇有建树的医学著作家。
大家·风范
三十年前一个周三下午,我毕业后到内科办公室报到,正好赶上在内科一部原门诊候诊厅召开全科医师大会。我来到会场进门就顺势就坐在靠门口的座位上。不一会儿一位圆方脸盘上已布上了皱纹,顶着一头带有自然卷的浓密花白头发,鼻梁上掛着一副褐白相间镜框的眼镜,镜后有着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并带着微笑的中年医生推门进来后,顺势就坐在了最靠门口的一张三屉桌上。不知为什么这次照面,此人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也许是他的一种儒雅学者风度,或许是他进来找座的随意举动,还是他在讨论时引众人笑声的一句调侃话(其实我现在已记不清当时说的是什么了!)。总之,仅此一面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此人就是我后来认识的张树基教授。
说来也巧,内科安排我在轮转的第一个病房就是消化科,时任病房主治医的就是张树基大夫。在张大夫的指导下,半年内我可以经常直接聆听他的教诲,目睹他的风采,汲取他的经验,观摩和学习他的技能。至今当年许多的特殊病例和这些病人的诊治过程,当年消化病房的许多人和事,依然历历在目。由此我迈开了内科工作的第一步。三十年来曾有幸陪同张大夫在院内、院外、乃至去外埠给各种危重病人会诊,使我获得开阔眼界增加见识的难得机会。八十年代初,我撰写的第一篇回顾性疾病分析论文,写的第一篇少见疾病的病例报告都是在张大夫的直接指导和修改后发表的。这些我将终生不会忘记。我始终为跟随了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又不失风趣的老师深感荣幸和引为自豪。
(北大医院 消化内科 谢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