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基教授: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张树基教授: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张树基教授荣获“首都健康卫士”称号,当之无愧,是意料之中的事。医院号召全院向张树基教授学习,提高医务人员执业素质,是一项适时之举。我在张树基教授身边工作了30多年,与他朝夕相处,受益匪浅,一直对他充满感激和敬意。张树基教授是一位学识渊博、学术精湛、品德高尚、平易近人的学者,他忙忙碌碌,有求必应,出现生命危急的地方总会见到他的身影,救治了无数性命,而我们看到的他,却是举止慈祥、可敬,言语朴素无华,成就卓越却从不张扬,他将学识与人品融为一体,做着最值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可谓“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只要他在身边就心里有底,医生和患者就有安全感,大家依靠他,离不了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不再叫他张教授、张大夫,都称他“基大夫”,其中透着亲切。
 
重视临床实践
    基大夫是位消化科医生,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大内科主任,特别强调专科医生要具备扎实的大内科临床基础,尤其是急症医学和重症抢救。基大夫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总结,著书20余部,全是他临床实践的精华。他告诫我们要重视临床实践,医疗水平是要靠临床实践的积淀来提高的。他不主张年轻医生过早的进入专科,似乎不鼓励过早的去做专家,而是要先做“杂家”。有一年,外科收治一名肠梗阻的女患者,40多岁,患者除有肠梗阻外科征象外,还表现有皮肤异常松弛、多部位骨关节活动过度,不能站立。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人,只好请来基大夫,他看后告诉大家,这是“皮肤弹性过度松弛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这种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疾病,非常罕见。他让我结合文献去更多的了解这个病,尽管是少见病也要记住它。当时我对他的见多识广,钦佩不已。
 
最早的临床报道
    八十年代初,我在做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有些患者在末段回肠黏膜有乳白色泡状隆起,那时国内才刚刚开展结肠镜的检查技术,不认识这种病变。基大夫在看过病人后,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小肠慢性炎性病变,于是他指导大家查阅相关文献,认真的进行病例分析,以“成人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的命名,在国内首先发表,成为最早的临床报道,至今国内仍在沿用这个命名。
 
个体化的治疗
    基大夫在临床实践中遵循疾病病理规律且不固守常规,坚持个体化的治疗。记得有一次医院派我到外地去协助当地医院抢救一名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当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电解质紊乱,严重低钾,尽管我通过静脉积极补钾,但始终不理想。我用电话向基大夫汇报了患者当时的病情,他在电话中提醒我,可以从肠道途径补充电解质,我遵照他的意见,经肛门补钾,结果很快就纠正了患者的电解质紊乱,最后这位患者经过综合性治疗后抢救成功。
 
不计报酬
    我有幸经常陪基大夫到外地会诊,多次目睹了他全身心的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高尚医德。有一次去河北省一个城市会诊,当看到每顿饭都有十多人陪同时,他对当地医院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当得知这次会诊,包括我们两人吃、住、行的费用都由患者负担时,他很不高兴,决定自己承担路途费用,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还有一次在外地会诊,患者的病情很重,家庭生活也比较困难,病人和家属被基大夫的高超医术和他的平易近人所感动,一定要付给劳务费,结果被基大夫婉言谢绝。
 
诙谐幽默
    基大夫的学者风度令人敬仰,但又不失诙谐幽默。晚辈们渴望在工作之余与他聊天,他也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小聚,他谈笑风声,常常讲些令人发笑的小故事。他从不喝酒,却喜欢劝年轻人喝酒,说“喝酒一定要喝好,喝不好就如同打喷嚏没打上来一样”,听了基大夫的一番话,大家立刻放松下来,没有了拘束。正是他的诙谐幽默,自然而然的拉近了晚辈们与他之间的距离,大家喜欢与他谈心,毫无顾及地去向他请教。他两次因病住院,我常看见许多年轻大夫在病房门外徘徊,很受感动。
 
    基大夫就是这样一位可敬又可爱的长者,他拥有广博、精深的医术且胸怀宽广、仁厚,他淡泊名利,笑对人生,真可称之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北大医院 消化内科  刘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