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湘珂教授:“人民影像”的带头人
杜湘珂教授:“人民影像”的带头人
——记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杜湘珂教授
杜湘珂和她的科室信奉“和谐”文化,坚持“不折腾”的科风,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善良待人,敬老助小,带出了一个出色的科室,带出了一代年轻的人民影像人。
杜湘珂主任1947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8年高三毕业后在内蒙锡林郭勒大草原插队,做了8年“赤脚医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 医疗系,1982年底毕业留校,在人民医院放射科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89年赴德国埃森大学临床医学院学习,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回到人民医院放射科继续工作,1994年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接受国际博士后培训获毕业证书。1998年任放射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199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六七十年代,放射科专业人才严重流失,直至八十年代始,文革后七七、七八诸届毕业生及九十年代后国内外影像医学博士生陆续走进这个一度沉默的科室;98年,杜湘珂教授被任命为科室主任,她顺时利势和科室的同志们一道埋头苦干,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改变了放射科以设备划分专业的传统临床流程和模式,建立了胸心、肌骨、腹盆、中枢神经、介入诊断治疗专业组制;同时选派青年骨干走出科室到专科医院学习深造,培养了各系统的影像亚学科带头人及诊疗专家,此举使人民医院放射科集综合医院病种多、专科医院术业专深的优势于一身, 科室的学术地位迅速崛起。
九十年代初期她较早的接触到德国美国放射科的小型PACS系统,回国后她开始考虑引进数字化影像工作流程和模式,率先在国内开始miniPACS探索工作,科室自行设计了RIS报告系统,诊断报告从医生手写变成计算机打印,随着硬软件的不断升级并形成科室日常医疗流程,她又提出网络医疗流程监管、纠错,将RIS和PACS变成有序的医疗服务手段的理念。
2003年SARS期间,她在一线分析观察了几千例发热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为北京市乃至中国这场传染病的流调提供了大量信息,并早期就SARS肺炎的分型、影像诊断特征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SARS的影像诊断依据。在北京大学学报、健康报、中华放射学杂志上发表“88例SARS的临床影像观察”、“SARS的临床与影像分析”等近十篇有分量的文章,获北京市抗击SARS优秀个人、北京大 学抗击SARS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率人民医院放射科获北京市抗击SARS优秀集体二等奖。
八十年代末,在德国留学期间她开始接触核磁共振,积数年的临床科研工作沉淀她和她的同事们们获得了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MR波谱的临床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她带领她的学生们多次在北美放射年会和欧洲放射年会上发言并展出科研墙报,让世界听到了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声音。1996年以来她一直承担国家及卫生部、北京市、科技部、北京大学跨学科等多项基金,她主持的项目包括:卫生部科研基金-“螺旋CT肺血管及气管支气管成像研究”(1995)、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基金中心项目-“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技术、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200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乳腺癌MR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动物在体显像研究”(2008)等等。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现有科研及临床在读博士生5名。
在医教研工作的同时,她主编了《骨与软组织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学影像学疑难病例精粹》、《医学影像学》(北京大学长学制影像学教材 已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胸部CT图谱一常规CT 螺旋CT高分辨CT》、《临床神经放射学》等著作十余部;主译了“骨骼肌肉百例疾病影像诊断精粹”、“脊柱百例疾病影像诊断精粹”“麦克米伦医学百科全书-非传染性疾病“等著作;主持编写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培训细则(影像医学和核医学),北京市及全国培训手册。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学、核磁共振分子探针的构建,已获国家专利。
现任社会兼职有:中华放射学会核磁共振学组委员、北京市放射学会委员、中华医师协会放射分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委员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组组长,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组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疗设备杂志、放射学实践 等多部影像核心杂志编委。
她和她的科室信奉“和谐”文化,坚持“不折腾”的科风,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善良待人,敬老助小,带出了一个出色的科室,带出了一代年轻的人民影像人。
(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