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流感警戒最高级 中国如何应对

《健康报》:流感警戒最高级 中国如何应对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把甲型H1N1流感的警戒级别从第五级升至第六级。有报道称,这是世卫组织40年来第一次把传染病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级别。国际疫情警戒级别的提高,对我国的防控工作有何影响?防控措施是否会作出调整?

  我国防控工作已常态化、程序化

  在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日前联合召开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对于世卫组织提升预警级别问题,中国政府表示理解、支持和配合。目前我国坚持实施“外堵输入、内防扩散”防控策略是行之有效、符合国情的,整体防控工作已纳入常态化和程序化轨道。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说,在第六级情况下,世卫组织有一般性建议,但也建议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对这些建议进行调整。总的建议是,在这一级别下,政府要密切监督大流行的进展情况,包括了解疫情水平的升降,发现对“达菲”等抗病毒药物可能的耐药性,识别任何可能提示病毒发生的突变或者是重组的异常病例或者疾病暴发等。此外,还可以对卫生服务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督,以确保其能连续运转,并且作出迅速调整。

  同时,世卫组织还要求各国根据目前国内形势,对已有的国家流感大流行预案进行相应调整,把工作重点从大流行的准备阶段调整到大流行的应对阶段。世卫组织鼓励各国政府将重点放在H1N1流感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上,同时对公众加强教育宣传,向他们提供有关疫情准确的最新信息。

  韩卓升特别强调,大流行警戒系统只反映了病毒传播的地理范围,而不是指疾病的严重程度,到目前为止,北美之外病例的病情都是轻度至中度的。 

  已现感染来源不清的本土病例

  口岸检疫措施或做微调

  毛群安说,前一阶段,我国采取加强口岸检疫的措施,对于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世卫组织的建议,结合前一阶段工作经验总结,我们将对口岸检疫方面的一些工作策略进行评估、调整。” 

  据有关专家透露,口岸检疫措施调整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已出现个别感染来源不清楚的本土病例。据广东省卫生厅通报,6月11日,广东省新增报告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广州报告川籍高校学生病例属于本土病例。该病例为广州某学院学生,6月1日从广州乘火车到成都。在成都期间先后乘坐公交车、出租车、唱卡拉OK、到火车北站、餐馆就餐等。7日下午,该病例乘成都—广州列车于9日上午抵达广州火车东站,然后乘坐公交车回学校。10日凌晨出现发热,被隔离治疗,随后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与该病例同乘一趟列车自成都返穗的一名女乘客,10日也开始出现干咳症状。由于两人几乎同时发病,对于他们的感染来源,专家正在紧张核对,目前还不清楚。

  查清病毒来源对防控疫情以及研判疫情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出现感染来源不明病例往往是防控措施调整的分水岭。以日本为例,5月18日非输入性疫情迅速在日本国内扩散并出现大量来源不明病例后,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决定把防控重点从入境检疫转移到防止感染扩大,从以前的集中人力检疫转移到强化国内防控。

  据悉,我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设的专家委员会一直关注国内外疫情走势,感染来源不明本土病例出现后,专家们对是否调整口岸检疫措施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病例感染来源不明,意味着国内可能已存在众多传染源,再花很大精力在口岸检疫上意义不大,应集中精力专注于国内防控。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在国境线上坚持围堵仍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病例较多国家,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如果放松口岸检疫,国内输入性病例可能会以几何级数递增。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资源、人员状况、老百姓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再加上国内卫生服务能力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大,大量病例激增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经过紧张的讨论分析,专家们确定,现阶段仍以“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为基础,视疫情发展情况对口岸检疫措施进行调整。

  监测哨点医院覆盖过半地级城市

  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

  据毛群安介绍,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经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月10日我国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之后输入性确诊病例不断增加;第二个阶段是5月29日,我国出现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二代病例,并呈现出二代病例不断增多的趋势;第三个阶段是我国出现个别感染来源不清楚的本土病例并引发二代病例。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出现散在本土病例并由此引起社区范围内持续传播的风险日益增加。

  专家表示,以“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为目标,现阶段疫情防控的关键是把握好防控疲劳与打持久战的平衡点,有的放矢,科学有效。一个多月高强度的防控行动,加之目前病毒展现的温和性,让不少人产生了疲劳或者松懈情绪,但流感病毒“勤于变异、来去无踪”的特点要求我们,防控措施绝不能放松。必须不断强化和完善包括城市、社区、学校、企业和农村在内的,各地区、各层级的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医学观察,控制和减少二代病例的出现。

  要有效控制传染源、阻断疫情的持续传播。基于目前的形势判断,未来我国可能会出现一定数量的社区疫情,尤其是学校、农村等重点区域,一旦出现疫情必须迅速控制,尽量避免社区暴发。

  加强流感监测,并将其由应急监控转入常态监控是主要手段之一。据悉,卫生部近期已将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实验室由84个扩增到203个,哨点医院由197个扩增到354个,覆盖全国50%以上的地级城市。在这之后,卫生部还将再增设网络实验室202个,哨点医院198个,届时将覆盖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同时,为满足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疫情防控工作的分类指导,有关部门已着手制订《地市级城市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流行控制应急工作方案》,并印发了《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

  医务人员永远是防控传染病疫情的主力军。要提高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和诊疗技术水平,切实提升重症临床救治能力和社区暴发控制能力,尽量避免死亡病例。在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大抗病毒药物的储备,加快疫苗生产研制进程,加强各种有效防治措施的综合集成,积极稳妥地做好应对第二波疫情的各项准备。同时,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更加有效地实施密切接触者追踪、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提高公众对甲型H1N1流感的科学认识,并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据透露,有关部门将于近期组织一次综合防控的应急演练,完善机制、检验预案、锻炼队伍,以全面提升综合防控应急处置能力。

来源: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