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妙手仁心护生命 春风化雨催桃李(图)
王海燕:妙手仁心护生命 春风化雨催桃李(图)
近日,北京大学人事部、教育基金会和北大新闻网联合推出了“国华杰出学者奖”专题报道,以“国华奖”得主的先进事迹和人生故事,激励奋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上的全体教师,也将“国华奖”所承载的理念传达给更多人,共同推动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事业的发展。
走进王海燕教授的书房,墙上的两张图片非常醒目,一张是王海燕去美国哥伦比亚访问时购买的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一张是称之为“生命之树”的肾小球图片。王海燕教授笑言:“我是心中装着这个大球,落实于这个小球。”
王海燕教授有很多头衔,她不仅是北大第一医院肾内科的医生,还是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肾脏病学会全球发展委员会东亚地区主席及提高慢性肾脏病防治质量全球委员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尽管是名满医学界的专家,但王海燕依然恪守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地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位好医生、一名好老师。
1959年,王海燕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前身),1966年,她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研究生毕业,随后在北医系统工作,是一名地道的北医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把一生都献给了北医。”从医学院毕业至今已经50年,但王海燕说她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年。
1980年,王海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批派出访问学者到美国UCLA-Harbor医疗中心深造,“在国外的学习,我开阔了眼界,我就像海绵一样汲取营养,这对我以后的研究非常有帮助。”王海燕说。
80年代初,肾脏病学分为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王海燕选择了与临床联系更紧密的病理学研究。回国后,她同病理科一起开展了系膜病变的肾小球疾病研究,进而更新了我国“原发性肾炎”一元论观念。“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我国导致尿毒症的第一位原因,但既往并不清楚其病因的多样性。我们分析了8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从而显著提高了该类疾病诊断的精确性、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在1986年的伦敦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了中国该类疾病构成谱的特点”,王海燕解释道。
急性肾衰竭是内科的急危重症,为攻克这个难关,王海燕带领她的团队做了很多努力。她发现我国约半数病人因误诊误、漏诊而丧失了最佳救治时机,据此,她建立了无创检查和肾脏病理相结合的阶梯式诊断模式,指导多数患者及时明确诊断,使得约占我国急性肾衰竭1/3的病人可脱离透析、生存率达90%。该诊断模式阐明了我国急性肾衰竭病因学的异质性,在国内率先诊断并救治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及自身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总结了其诊断规律与方法,揭示了我国自身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特点。
作为多种肾脏疾病最后的共同通路,肾脏纤维化是研究热点的和难点。王海燕教授在国内创建十余种人类肾小球疾病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基于病人(血、尿和肾组织)、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的三维研究模式,形成我国肾小球疾病实验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肾脏病是一个很大的领域,运用不同的病理模型可以把不同的病理说清楚。”王海燕补充道。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王海燕教授进一步深入,发现传统中药黄芪当归合剂在功能及形态二方面对肾纤维化的拮抗作用,阐明其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了此药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新世纪以来,细胞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的引进推动了肾脏病学的新发展。“比如,肾脏病学中最常见的IgA肾病,我们对来自系膜增生硬化的机理展开研究。”2009年,王海燕发表了我国肾小球疾病谱二十年来变化的系统研究,明确IgA肾病为高发病因。她指导课题组针对本病进行了与IgA1糖基化异常有关的发病机理、遗传背景及治疗用药的系统研究,仅SCI收录论著已发表11篇,研究结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被国外专家引用。“学术研究得到国际的认可,用我的话说就是‘人家开始带我们玩了’。”王海燕说,“要如何立于国际学术之林?就是要把他们先进的东西学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做出我们的特色来。”
王海燕教授在国内的临床医学界及肾脏病界享有很高威望。历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委、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内科杂志主编及学科评审组召集人等。她担任国内及港澳20所大学、卫生厅及医院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或顾问,并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国肾脏病专业培养骨干逾千名。她的学术成就始终影响着我国肾脏病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成长,是我国肾脏病领域公认的杰出学科带头人。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颁给王海燕“国际卓越成就奖”时,评委会给予她很高的评价:“我们荣幸地将本奖章授予王海燕教授,因为她对主流以及不同种族和文化人群的肾脏病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肾脏病的使者和导师,在她的直接领导和协助下进行了大量世界范围的研究。”
济世救人医者心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医生,都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的,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应该义不容辞地为国家、人民服务。”这句朴素的话是王海燕一生的信条。
王海燕一直关注着中国人民的健康。根据近年来国际上疾病研究与防治的宏观发展趋势,她率先在我国开展针对慢性肾脏病(CKD)的流行病学研究。由于传统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方法用于CKD人群调查较繁琐且不可靠,国外建立了基于美国人的血肌酐的估算公式并在全世界得到迅速推广。但她发现“国际通用”的公式并不适用于中国人群,因此领导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建立了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公式,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她领导的课题组在我国率先进行了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北京市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1.3%,而知晓率却只有8.7%。为此,她提出我国肾脏疾病谱的二重性特征,即一方面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表现为感染、炎症以及药物相关性肾脏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具有发达地区的特点,表现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老年肾脏病发病率逐渐增多。据此,她提出这两类疾病人群应早期进行联合防治的重要观点,指导了我国肾脏病专业的发展方向。这些研究作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举国震惊,灾区满目疮痍。在这个原本属于全世界白衣天使的日子里,众多医务人员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医疗救护中。
震情牵动着王海燕的心。震后挤压综合征患者相当多,很多患者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经过及时的透析治疗,肾脏功能逐渐恢复,但一些年迈体弱、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则恢复缓慢,病情危重。此外,还有一些患者虽未出现肾脏问题,但存在重度感染和严重的基础疾病,十分危险。“我的学识使我本能地意识到急性肾衰竭的防治重要性。”震24小时里,王海燕分别向四川省肾病学会主席和华西医院肾科主任发出手机短信:“王莉、付平主任,请利用你们的联系网络通知四川各肾科医师:对于严重挤压伤者不论有无肾衰一律给予水化、碱化;对挤压在下面未解救出来者,只要有肢体暴露在外就要立即输液防急肾衰。我是你们的肾强后盾,需要什么尽管联系。”这一条长长的短信在第一时刻指导急性肾衰竭的早期预防措施,为救助伤者赢得了主动权。
十天之后,灾区急性肾衰竭的救援形势不明,卫生部亟需了解如何投入救治力量。25日晚,一直主动请缨的王海燕由卫生部指定担任专家组组长,星夜飞往成都,直赴救灾现场。这支跨学科的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评估和指导这一阶段四川灾区的医疗救治工作。王海燕教授一行人抵达成都后,不事修整,马上听取当地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对伤员救治情况的汇报,同时奔走于灾区6个城市的16所医院,到床旁巡视患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选病人,将危重患者甄别出来,再依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层转诊,及时向医疗条件和技术更好的大医院转运,确保集中优势兵力对重伤员实行更有效的救治。”短短一周里,王海燕和专家组成员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辗转多处,共走访了2900余名分散在各处的重伤员。他们凭借多年的临床工作练就的火眼金睛,从中甄别出100多名危重患者,并安排他们及时转诊。
作为北大医院派出的最年长的“战士”,北大第一医院领导也一直在关注“老王大夫”的情况,但是他们却无法经常与她通电话——这位 “高龄战士”在前线用忙碌与奔波尽可能地挽救生命。
地震过去后的2009年11月,王海燕组织了国际肾脏病学会“地震相关急性肾损伤专题研究讨会”,由国际专家、日本和台湾有类似经验的专家在成都共同交流地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学术经验,并安排四川当地的两名专家分别在两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报告中国成功的抢救经验。这次会议将指引地震中急性肾衰的抢救实践上升到学术的高度。
递薪传火师者心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板桥的这首《新竹》是王海燕非常欣赏的,也是她教书育人、重视医学人才培养的真实写照。
北大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的梯队建设在北医乃至全国肾脏病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国内外均称誉北大肾病研究所人才辈出,这与王海燕教授的积极倡导与努力建设是分不开的。她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部级肾脏病重点实验室。自1984以来,由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46名、博士后2名。其中2人获国务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和2008年)、1人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为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4人为教育部跨世纪或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这支由她一手打造的一流学术团队,现已被教育部评为 “创新团队”。“我觉得我们应该走出‘众星捧月式’的教育误区,不要围着一个人转,应该‘推陈出新’,给年轻人以更多的机会。”王海燕说。在她眼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梯队建设,才有学科,才有未来,才有事业。
王海燕善于提携年轻大夫,为学生们亲自联系导师,送他们出国深造,尽可能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方便。她还会根据每个人的意愿,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谋求发展的机会,瞄准国际上最好的研究机构和学府,送他们出去学习深造。“我就是出主意,选苗子,支持他们干。”
1979年,王海燕协助王叔咸老师在北医一院肾内科开办为期一个月的全国第一个“肾脏病专业医师培训班”,该班56位学员中先后有25位成为该单位肾内科主任。此后,她坚持通过“招进来”和“派出去”的方式,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先后为全国29个省市培养肾脏病专业骨干医师逾千人,其中百余人成为学科带头人,占现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委员的1/3、青年委员的1/2,为改变我国肾脏病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称他们是中国肾病界的航空母舰,为全国培养了逾千名学术骨干,“把大家放飞出去,当需要的时候,再招回加油充电,然后再放出去做贡献。”王海燕这样说道。
在几十年的医学生涯中,王海燕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革后,在大学教材奇缺的情况下,王海燕参加了《内科学》第1至4版的撰写工作。近年由她主编的《长学制内科学教材》,在通读多本英文原著《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Textbook of Nephrology》和《Comprehensive Clinical Nephrology》后,结合我国实际,将这本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又进行了创新性修改,突出图表和增加重点标注,出版后得到青年学者的普遍欢迎。
王海燕是学生公认的北医临床学科讲课质量最好的教师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她身体力行,非常注意对学生医德方面的培养,既严格要求又热情鼓励。她教给学生如何做教师,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每次讲课,她都力求加进新的观点和内容,不断补充新的东西。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王海燕则是“严”字当头:定期听取研究生汇报,发现问题亲自检查实验记录,严格把好论文发表和学位授予关。她还有一个特点:从不让学生为自己干事务性工作。无论是撰写科研报告,还是讲课稿、制作幻灯片,再忙她都是自己动手。指导学生的论文,她从来不以第一作者、责任作者的形式发表,“学生做的,就该给他们站在前台的机会,让他们有责任心,有成就感,我就默默地站在他们身后。”王海燕一向是反对沽名钓誉的,也不看重她头顶上的名号和荣誉。
已逾古稀之年的王海燕现在依然坚守在岗位上,问诊、出差、参加会议、讲课,她的行程表总是排得满满,想空下来看自己喜欢的小说都没有时间。“很忙啊!不过人家觉得你有用,你就觉得很幸福,不然就真的只能回来看小说了。”王海燕笑着说。
“我很充实,因为病人需要我,学生需要我,国际国内的学术界需要我;我很满足,因为我自认算是个好医生,算是个好老师,也得到了国际国内学界同行的认可。”王海燕对自己的状态如此总结,言语中透着“老骥伏枥”的执着。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