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家级精品课程《妇产科学》:在临床中“授人以渔”
2009国家级精品课程《妇产科学》:在临床中“授人以渔”
她喜欢微笑,说话时总是带着迷人的弧度,让自己的亲切感染身边的学生和患者;她热爱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学、科研上硕果累累;她心怀天下,十年来担任人大代表,通过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医疗改革等重要决策。她就是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的创立人、《妇产科学》课程负责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魏丽惠教授。
《妇产科学》这门课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北京大学就设立了妇产学科。2004年,魏丽惠主任牵头创立了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使得《妇产科学》课程得以联合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和北医三院,以及妇产科学系医疗共同体的另外13家医院,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实践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学科教学实力。2009年,《妇产科学》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一代代的教师,一届届的学生,是什么让这门传统的课程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妇产科学》课程负责人魏丽惠主任。
人民医院科教楼《妇产科临床杂志》的办公室清新而整洁,魏老师身穿一件蓝色毛衣,笑容和蔼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外人看来,妇产科就是生孩子,母子平安。但《妇产科学》的内容比这广的多。”魏老师介绍说,妇产科学的许多内容,比如产前遗传病的诊断,产前高危妊娠的治疗,已经和内科结合起来;一些检测方法也和基础生物学、遗传学相结合。现在妇产科发展非常快主要体现在它与许多学科相交叉,这敦促着魏老师带领课程组不断学习,扩充知识量。“我们做老师的必须随时学习,否则脱离临床两三年就不知道这个专业是怎么回事了。”
《妇产科学》主管教学的妇产科教研室主任王建六介绍说,“我们的教学是一个多层面,多手段的模式。教师队伍是老、中、青的结合。”
王主任将《妇产科学》的教学模式娓娓道来。根据内容,《妇产科学》的课程分为大课、中讲课、小讲课三个层次。大课讲述妇产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内容;中讲课主要包括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而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则作为小讨论的内容。在师资安排方面,学院安排有经验的专家讲大课,中青年教师讲中课,更年轻的老师主持小讨论课。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大课节奏能被经验丰富的专家稳妥地掌控,又给予了同学在中小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妇产科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在魏丽惠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医学部学生将来有实力独当一面。
授课方式:以病例为主的临床教学
如果说什么是医学教学与普通教学最不一样的,那就是它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证病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熟练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将来的实践,《妇产科学》采用了以病例为主的临床教学授课方式。
“比如,明天要讨论宫外孕,我们会从临床实践挑一些典型的宫外孕的病例,然后把病员号提前告诉同学,让同学自己去病员室查病历、写病员摘要,写好后做成幻灯。第二天假如我们要讨论三个病例,就会有3个同学上来作报告,讲完以后其他同学讨论,老师在旁引导。”王建六主任谈到,这种逐渐减少老师授课时间,以病例、学生自主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能动性。“以往只是老师讲,我们记,而这门课必须自己切身参与,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不少上过该课的同学颇有感慨的说。
临床教学的另一大重点在于对学生的监督机制。由于“还时间给学生”理念的推行,老师授课的时间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是这个模式的关键所在。
为了做到这点,课程组加强了临床的教学管理。《妇产科学》课程所在医院的病房都配有实习大夫组成的指导老师小组。指导老师和学生会进行双向评分,学生评价老师的指导水平如何,是否耐心负责等;老师也会从劳动纪律、工作态度、提问专业程度等方面评估学生。“这么多年,双向评分机制在无形中间形成了一个制度约束,使得临床教学模式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有效化。”魏老师和王老师都对这种双向评分制度的作用评价很高。
除此以外,课程还配有临床教学监督小组,小组成员负责监督临床科老师的教学工作,定期给予抽查,发现问题及时举报,进一步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模拟演练:标准化病人和教具引入教学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是《妇产科学》授课的又一大亮点。该课每年会由主治医培训一些人扮演患子宫肌瘤、宫外孕等病症的病人,用这些培训过的“标准化病人”测试学生的问诊水平。
“刚刚进入临床的学生,可能还不知道怎样去问诊、怎样去做检查,而我们要是让学生直接去接触病人,可能有些病人会不高兴。”提到引入“标准化病人”的初衷,王建六教授表示,临床教学中病人的不配合会使教学难度就比较大。由于标准化病人中的扮演者是有偿的,按小时付费,因此“病人”很乐意配合教学,学生可以充分的进行问诊训练;问诊后,标准化病人会按统一标准给学生打分。“引入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前期的教学以来,学生在问诊技巧以及与病人沟通方式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除了引入“标准化病人”,“标准化教具”也是《妇产科学》的一个改革方向。妇产科疾病的主要问题在盆腔,仅仅通过体表的检查是不够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又不可能要求病人长时间躺在病床上供教学检查。因此进行教具改革,运用仿真模型势在必行。
“运用仿真模型,先让学生在模型上练习,待其掌握技术之后,再运用到临床病人身上,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快掌握。”王建六教授介绍,过去的教具由于仿真度不够,在指导学生检查子宫大小、子宫位置等训练时总是不太满意。目前,妇产科学系正积极推动教具改革,并与生产厂家进行沟通,共同研发新的教具。
发展方向:无教材模式与团块教学
获得精品课程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鼓励。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妇产科学教研组也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将着力从教材多样化和团块教学两方面入手。
《妇产科学(5 年制)》、《妇产科常用操作技术手册》、《牛津临床妇产科手册》、《妇产科主治医师复习题解》……放眼望去,如今涉及妇产科学课程的教材教辅多种多样。妇产科学教研组试图“集百家之言”,使教材多样化。
“比如说讲宫颈炎,每一本书中都有这个内容,我们就让学生任选一本书去看,学完以后能够处理类似的病症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拿着书本呢?”在王建六教授看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不是背会知识,无教材授课能让学生学习更自由。
在教学模式方面,课程组委会正努力向以知识点为主的团块教学模式改进,即教学不以专业划分而以内容划分。“现在妇产科教学从基础到临床一块儿都讲完了,可以探讨另外一种模式,即牵涉哪个专业就由哪个专业的老师负责。”
“我也会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思考提到人大会议上去,提给政府各个部门。所以我们的教学实践会在国家的一些工作中起到一些作用。”采访的最后,做了11年全国人大代表的魏丽惠教授谈到教学工作对其人大代表提案的影响,“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来服务社会。”的确,《妇产科学》不仅关系着一个生命,一个家庭,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善这门课程的接力棒也必将在师生中一代代的传递着。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