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王杉教授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王杉教授

  翻开王杉教授的履历,映入眼帘最多的字眼是“开创”、“创新”、“率先”,不论在外科医疗、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还是在与医疗卫生事业相关的行业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院建设与管理、健康管理以及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等多个专业领域中,他始终站在最前沿。

探索消化道肿瘤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王杉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并被留校分配到人民医院外科工作。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外科进行肿瘤、创伤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面对国内高发的胃肠道肿瘤疾病,王杉教授领导医疗和学术团队针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展开临床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癌的外科治疗、普通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

  王杉教授长期工作在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专业领域的第一线,先后主持完成或参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20余项,研究领域涉及外科肿瘤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实验研究、外科创伤和应激状态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外科肿瘤镇痛治疗及其机制研究等,先后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20余篇科研论文,主持、参与编撰或翻译转移论著和译著7册。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的作用机制”于2004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由于在外科学方面的突出贡献,王杉教授担任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等学术期刊的副主编,以及多种学术期刊的编委。同时兼任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学一部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实验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同时还任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组织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倡导并发起健康管理新产业

  长期的外科临床实践,让王杉教授深刻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并没有减少疾病的发生,医生不仅要做好传统的疾病的诊断、治疗,还要适应公众的需求,指导公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学会进行心理调试,防范疾病的发生。因此他提出的一个同传统的临床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有着显著区别的新理念——健康管理。

  王杉教授与相关专家一同发起并建立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产业委员会,并担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力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致力于医学人才梯队建设

  作为医学专家,王杉教授没有局限在人民医院外科团队的人才建设上,更放眼于国内外科学界乃至整个医学界的人才建设,他倡导和积极筹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外科医师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并当选第一届委员会副会长,并且首先提出和组织建立了中国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遴选与管理制度,王杉教授亲自起草了我国首部《中国专科医师(普通外科)培训细则》和《中国专科医师(外科)培训细则》,为健全我国外科医师行业管理机制、规范我国外科医师执业行为,培养优秀外科专科医师队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临床教学将传统方法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王杉教授长期工作在普通外科医疗和临床教学的一线,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践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持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中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工程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及多种医学教育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先后发表医学教育相关的科研论著24篇。

  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再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鉴于王杉教授在高校教学与医学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于2009年获得“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医院建设与管理

  王杉教授自1999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2006年起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医院建设与管理领域,在现代医院管理、运营的人文化、信息化、高效化、科学化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

  由王杉院长总体策划,将现代企业、国外医院的财务管理经验为构建大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新模式提供经验支持,作为管理模式的基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初步全面实施资源计划系统(HRP,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该系统以采购支出与物资流向管控、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运作管理流程、建立系统化支撑下的集中风险管控体系与机制、提升业务流程运作效率, 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降低流程管控运作成本,实现了医院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实施管理,夯实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两大医院发展基石。

  为了提升医院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王杉院长对医院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管理,建立包括医院院内感染预警系统、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医院管理预测辅助系统等在内的集中风险管控体系与机制,极大推进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专科能力建设,推进临床合理用药,稳步提高医疗质量。

积极参与卫生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七项相关试点工作

  王杉院长积极参与卫生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七项相关试点工作,配合卫生部共同探索推动公立医院的体制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的落实,同时医院自身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发展。受卫生部委托开展“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试点工作,探索患者预缴押金的诊疗服务模式,实行先诊疗后结算的新型付费方式;依托医院资源整体规划(HRP)的全面实施,开展医院医疗资源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医院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参与试点的病种共有21个(共24个路径)之多;医院组织眼科、内分泌科、妇科的临床专家开展了老年性白内障、2型糖尿病、子宫平滑肌瘤3个病种质量管理试点工作;为推动志愿服务在医疗机构中的广泛开展,卫生部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试点,进行在医疗机构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为诠释护理专业的“服务”内涵,医院成为卫生部开展了基础护理全国六家试点医院之一;同时,医院积极进行DRGs的前期探索,为北京市将推行的DRGs探索提供数据基础和临床经验,有助于促进医院医疗质量改善、降低成本,缩短住院天数,控制医疗费用。

身先士卒 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的探索

  针对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充分分析和评价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型综合医院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没有发挥充分作用等原因的基础之上,王杉教授率先提出和倡导了“基于中心医院/大学医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模式”;并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依托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教育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一系列科技项目支撑,领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持创建了“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共同体”。

  自2007年9月25日正式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二级医院、一级医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整合,并拓展功能社区24家,覆盖人群150万人,建设成为跨区县合作建立能够满足公立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商业医疗保险多层次人群需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共同体模式作为医改重点调研项目,北京市50余名人大代表来医院视察。

  正如南齐时代《诸氏遗书》中所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千年前的古训是王杉心中对医者最好的诠释,并为之炽热而执着地奉献着、耕耘着……

(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