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马庆军——健康卫士的责任

《瞭望新闻周刊》:马庆军——健康卫士的责任

  20年如一日,马庆军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行医准则: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他,身患肝癌却依然坚持工作,为患者动手术中肿瘤突然破裂,晕倒在手术台上。

  他,病情稳定后时又回到手术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大爱。

  这位将患者记挂在心头、医德和医术得到患者公认的医生,就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马庆军教授。

  死里逃生心系患者

  2008年10月9日上午,北医三院骨科手术室里,一台高难度的颈椎手术已近尾声。护士突然发现主刀的骨科副主任马庆军脸色有些苍白,额头上虚汗直冒,身体摇摇欲坠。其他医生接替马庆军继续完成手术收尾工作的同时,医护人员迅速将他扶到手术室外急救。一阵急促咳嗽并剧烈呕吐后,马庆军渐渐清醒过来,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休息一下就行。这台手术还没做完,还差一个内固定的钉子没固定好。”

  此时,心电监护结果显示马庆军血压偏低且不断下降、血氧饱和度偏低、心率快。B超显示肝上有血管瘤,腹腔内有液体,提示有腹部出血的可能性,需要立刻手术。等不及通知家属前来术前签字,闻讯赶来的骨科主任刘忠军决定立刻手术。

  打开腹腔,医生们倒吸一口凉气:肝部一疑似恶性肿瘤破裂导致大量出血,腹腔内已满是鲜血,出血量高达2000毫升。数分钟后,术中病理结果证实了医生们的判断:中分化肝癌。

  接受了左半肝、右半肝部分切除后,马庆军脱离险境。一位参与紧急救治的医护人员说,如果不是晕倒在抢救设备齐全的手术室,不是手术室恰恰有一台B超机用后还没挪走,不是果断决定手术,肝部肿瘤突然破裂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虽然大家对马庆军隐瞒了病情,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他很快就明白自己身患绝症。躺在病床上的马庆军见到同事首先问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那天那个病人怎么样了”。听说病人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很好时,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厚德仁术技艺精湛

  今年56岁的山东汉子马庆军1978年毕业于昌潍医学院医疗系。1990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在北医三院骨科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骨科专家党耕町教授和张之虎教授,1993年6月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在三院骨科临床工作,任骨科主治医师。

  北医三院骨科在全国知名,前来就诊的患者来自各地。身为骨科副主任,马庆军主要的临床工作方向是脊柱外科,包括颈椎病、腰椎病、脊柱创伤与骨折脱位、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等。

  马庆军对患者几乎是“有求必应”,出门诊“加号”是常态。即使是在病重住院期间,他还帮助其他患者挂号就诊。为了让病人更容易了解病情,他画图进行解释,边画边解释,一天下来口干舌燥。有些外地患者赶不上他的门诊就诊,马大夫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诊治。“马主任不仅能记起三五年前,甚至10年前做手术的病人的姓名、住院时住在哪一床,还记得病人是从哪里来的”,韦峰大夫说。

  脊柱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做每一例手术前,马庆军都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和个人情况,精心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设计周密的手术计划,细心观察治疗效果。

  对那些经济困难的患者,为节省其住院费用,马庆军利用出门诊后的时间,经常是晚上八点以后为他们做手术,后半夜才能回家。在手术中需要用到内固定耗材,他尽量选用国产器材,为患者精打细算。

  许多患者在病愈后为表达感激之情送来“红包”和物品,马庆军全都婉言谢绝。实在推辞不掉,就暂且收下,事后上交给医院。2007年,马庆军上交到医院的“红包”数为全院最多。

  教书育人良师益友

  北医三院骨科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仅2008年一年就发表SCI论文近20篇;科室科研项目经费2008年已超过一千万元。作为骨科主管教学科研的负责人,马庆军在科室的科研教学工作上倾注了无数心血。

  作为一名教师,马庆军热爱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新的科研教书模式、方法。他建立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和探究动机、以学生为主的骨科科研教学体制,开设了“学生论坛”、“科研讨论会”等,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马庆军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与研究生讨论课题,研究手术方案。他关心学生的科研进展,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从论文最初的立题选择到最后定稿标点符号的修改,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在全科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科研平台、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的同时,马庆军还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经常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为学生奔走联系升学、就业。在学生眼里,马老师既是一位充满活力和信心的师长,也是一位信得过的朋友。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每天深夜1点休息,凌晨5点起床。对英文原文文献,他一页页读得认真而仔细;再忙也做最基础的功课。“勤奋、敬业、严谨、谦虚”,是大家给予马庆军的一致评价。

  “老马最大的特点就是书读得多,基础知识很扎实。”提起与自己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三院骨科副主任张克说,老马爱读书在整个骨科界都是出了名的。发自内心的热爱转化为学术科研上的累累硕果。他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他参与了卫生部“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颈椎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研究”等重大课题。还参与编写、编译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罹患重症后,马庆军仍坚守在岗位上。术后3个月,病情刚刚稳定,他就主动到科里参加查房。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总要到病房走走看看,即使不得不待在家里休养时,他也常常电话不断,联系通知学术会议、科研教学活动安排等。术后4个多月,他又回到了他心爱的手术台上,开始给病人手术。

  “老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只要闲着他就会觉得是不应该的。他的事业和生活都在医院里。”马庆军的博士研究生、骨科医生吴奉梁说。

  2008年3月,马庆军被评选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面对荣誉,他说:“我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做一个好大夫是我永远的心愿。我本无意于那些荣誉和光环。而今,我竟然被选中。我非常感谢社会和同行们的认可。此时,我想到的是,生命是有限的,工作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医生,永远负有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责任。”

注:本文在11月5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上,荣获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颁发的“2010年度中国健康报道好作品奖”三等奖。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李江涛 姚永玲 谭嘉 )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