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萃庭教授:栉风沐雨 桃李飘香

黄萃庭教授:栉风沐雨 桃李飘香

    黄萃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通外科的主要创始人。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6年起即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中和医院工作,曾担任外科副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专长肝脏、胆道、胰腺外科疾病,对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尤为精通。1978年报道使用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1980年提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液递物质在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制的创见,充实了对该病的认识,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此外,对肝脏、胆道、胰腺、胃肠、甲状腺和乳腺疾病的外科治疗也多有建树。黄教授建立了普外研究室。从医40余年共发表有创见性的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和翻译医学专著十余种。1985年和曾宪久教授联合创办《普外临床》杂志,即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的前身。从1963年开始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名。黄萃庭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辑和《普外临床》杂志总编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学专业组委员。他还是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法国外科学会名誉会员。黄教授教书育人,学生遍布全国,曾荣获1991年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

    黄萃庭教授是著名的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不幸因病去世于1992年5月27日凌晨溘然长逝,享年76岁。


    在我们80后这代人刚刚记事的时候,这一颗外科巨星已经陨落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书本中的名字,更是一段传奇,听到黄萃庭的名字,想到的是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恪守奉献,想到的是传承几代人民人“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志,敦廉洁醇良之行”精神的发扬者,想到的是一个享誉国内外,开拓创新的学者,想到的是一个雷厉风行,张弛有度的外科大家,想到的是一个远见卓识,独有建树的院长,想到的是一个培养并影响了杜如昱、祝学光、冷希圣、王衫等等一代代大师的祖师爷。这一次通过对祝学光教授的采访,拉近了我们观察的距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黄教授,也领略了这一代大师一生的风采。


    黄萃庭教授原籍广东惠阳,1916年4月15日生于一个外科医生的家庭。年幼时受家庭熏陶,养成了爱读书、善思考的习惯。他广泛涉猎的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书籍,对他日后成为外科专家,成为有建树的医院院长都大有裨益。在他的青年时代,他看到了三、四十年代的旧中国严重缺医少药的况,看到了许许多多饱受病痛折磨的中国普通大众,加之受到父母的影响,使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故于北平崇德中学毕业后,黄教授1934年考入燕京大学生物学系学习,1938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年毕业时,获得协和医学院及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双医学博士学位。1917年-1942年被誉为协和最黄金的时期,诞生了张孝骞、林巧稚、褚福棠、刘士豪、吴英恺、曾宪九、黄萃庭、吴阶平等等的医学大家,黄萃庭教授无疑是这一批优秀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日本占领北平后,黄萃庭被迫离开北平,就职于唐山林西开滦煤矿医学院外科,服务于抗日战争时期生活于水生火热中的贫苦大众。1946年抗战结束后黄萃庭即回到北平工作,就职于原北平中和医院,解放后该院先后改名为中央人民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萃庭教授扎根于人民医院,历任外科副主任、副教授、教授、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直到去世。在人民医院这长达50年的工作中,为了拯救千千万万病人的生命以及培养一批一批合格的医生,黄翠庭教授无私地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63年,黄萃庭教授录取杜如昱教授做外科研究生,研究的内容是被当时认为与今日癌症同样令人恐惧的门脉高压症。黄萃庭教授悉心教导和杜如昱教授的不断努力下,对于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这一领域疾病的治疗效果实现质的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人民医院在门脉高压症的各种治疗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教师节采访纪念册黄翠庭、余家震、陆道培等段中,已发展至肝脏移植阶段,肝移植的实行数量和存活质量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肯定。


    在祝学光老师的眼中,有另一个黄萃庭教授。一个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指导学生的榜样;一个不但教学生怎样学习外科业务,更引导学生怎样做合格医生的好老师。黄教授一生爱岗敬业,几十年如一日,只要病人需要,随叫随到,黄老师的家在老院后门北面的第三个胡同,当每次下级大夫打电话,向他汇报病情并请示处理意见时,黄大夫总是不论白天、黑夜,骑着自行车,到医院看看,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但得到所有病人的一致称赞,也赢得所有学生的景仰与爱戴。


    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黄萃庭教授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艺术魅力。他学贯中西,凭借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学中以深入浅出、形象逼真著称。他主持的教学大查房更是各级医师不肯错过的学习机会。他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各种疾病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参加他的教学大查房,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许多相关科室的医生也常挤出时间前来学习。因为听他查房可以得到收获和启迪。

    我们记住了那个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往于家和医院之间的那个老教授,我们记住了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老教师,我们也记住了每天都在办公室加班书写或修改论文的老大夫,也记住了那个躺在病床上,却还想着工作的老人。黄萃庭教授于1988年身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情十分凶险,请孙衍庆教授为黄萃庭教授主刀,手术较为顺利。但术后护士的过度关心导致了误吸,黄萃庭教授患了长达半年的菌血症。这段时间的治疗牵动着我们每个聆听者的心,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欣喜,又随着恶化而遗憾。我相信,当时所有人民医院的大夫和我们的心情都一样,因为短短的几段讲述,黄萃庭教授的人格魅力就征服了我们,而一直和他共事的同事,对他更是又敬又爱。当时的心脏外科为了黄萃庭教授的治疗,专门停诊半年,而祝学光教授等一批专家组成员,更是住在了医院。每次治愈一种感染的时候,总会发生另一种菌的菌血症,症状逐渐的加重,治疗的难度也逐渐的加大,但是有的只是遗憾,没有畏缩!因为这是人民医院的团队,也是一直深受黄萃庭顽强精神影响的团队。当讲述到黄萃庭教授挺过6个月的菌血症康复的时候,祝老师说:“当时协和医院的院长和我说,也就是在你们人民医院,黄大夫才能救过来。”祝老师的眼神中有骄傲,也有责任。这是一个为了医学奉献了一生的教授,也是教导了无数学生的老师,他们要全力救治自己的老师,因为尊重,因为感谢,也因为被这样一个人的魅力所折服。


    黄萃庭教授还心系我国外科事业的发展,曾任北京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学专业组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及总编和荣誉总编等职。黄萃庭教授是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响应国家召唤勇于献身的知识分子。1950年11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担任医务主任并协助成立野战医院及建立系统的医疗制度。1965年他参加了农村医疗队在昌平小汤山地区为广大农民送医送药并因地制宜地开展炕头手术,同时完成了培养农村医生的艰巨任务。

    黄萃庭教授是个勤勤恳恳的耕耘者。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奉献,从不计较报酬,不贪图享乐。在教学上,一生为师,扎实严谨,用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在医疗工作中,一贯平易近人,有求必应,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信守一个准则: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为了病人,他随叫随到;他曾在手术台上度周末,过节日,辞旧岁。黄萃庭教授虽已逝去了很久,但他培养和影响的一代代人民人,依然会沿着他留下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

采访手记:

    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黄萃庭教授的一生和种种已经随着他的逝去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仅能通过采访他周边的人来回顾黄萃庭教授从医、从教的经历,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祝学光教授。祝学光教授,作为一位传承着自黄萃庭教授以来人民外科精髓的老一辈医学家,自年轻时代起即受黄萃庭教授的指导与影响。采访中,从祝学光教授朴实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黄萃庭教授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人民人为了医学执着奋斗的精神力量。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张扬的社会,当社会上对医生的执业精神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和探讨的时候,当我们这些初入医学大门的医学生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倍感迷茫的时候,黄萃庭老师用他一生走过的道路深刻地告诫和提醒了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掌握基础知识,用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将心比心地为患者着想,才会有手术台上精湛的技能,才会收获患者康复时满意的微笑,才会获得社会的肯定与理解,终无愧于医生身上所肩负的神圣的职责。

(人民医院 采访者:徐东辉 刘 洋)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