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学光教授:不与桃李争春风 碧水潭泮默默香

祝学光教授:不与桃李争春风 碧水潭泮默默香

    祝学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大外科创始人之一,1935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留校分配到刚划归北医的人民医院工作。1986年起任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普通外科主任;1981年~1983 年 及1988年曾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Galveston分校(UTMB)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CSD)外科和消化研究中心从事胃肠激素生理、体内代谢及胆囊收缩素与胆道生理和胆石形成以及胆汁酸代谢的实验研究。1988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外,她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理事、北京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及《中华外科》等5种中华系列杂志编委等社会兼职。1986至1998年曾连续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1991年和1997年两次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1年及1995年先后被评为卫生部属院校优秀教师和“三育人”先进个人。是北京大学唯一一名集三项国家级教学奖项(1997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以及2006年在她的主持下《外科学》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于一身的卓越的医学教育专家。

    上面这不平凡的经历是祝教授的简历,也是采访祝教授前我对她本人近乎一半的了解。另一半来自唯一一次有幸听祝老师的课,课上的祝老师严肃,认真。可是见到祝教授时,才发现,面前满头银丝却依然精神矍铄的祝老其实爱说,爱笑,平易近人,关心年轻人的成长。

                     ------50年坚守,为事业也为尊严

    “去年2009年就是我毕业50年,当年我们毕业的那年咱们叫为祖国的健康服务50年,到2009年我们就交差了,结果到现在事还挺多。”祝教授的开场白简明而幽默,一下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50年,很长却又很短,送走了一届届的学生,治愈了一个个病患,青春却在不经意间在身边悄悄流过。50年,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岁月可以染白一个人的鬓角,时光可以皴刻一个人的容颜,却挡不住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对医学的执着。50年,是责任,更是一种尊严。“一个人的一生很短,就像一台晚会,一个人的表演也就几分钟, 到台上要给大家最光鲜的那一面,因为你很快就要下台了,就没机会了,不能让人 一辈子老戳你的脊梁骨”, 一个人近乎一生的年华,祝老师都全身心的奉献给了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这50年的坚持,是老一辈人民人为我们矗立的一座丰碑,也是对我们年轻人的鼓励,激励着我们对医学这样崇高的事业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我当外科医生纯属偶然。”

     当我们好奇地问道祝老为什么身为一名女大夫却选择了外科时,祝老师如是说。“在那个年代,医学生都想当医生,都不想做科研”祝老师的话如她做人一样质朴,诚实。1959年,当时人民医院普外科的一位大夫考研究生到了北大医院,科里急需人手,凭借着年轻人的一股锐气,祝老师挺身而出,一句“行”一口应承下来,一句当时看来不经意的承诺,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就被‘临时安排’到了普外科,可是这一安排就“临时”了50年。”祝老的语气轻描淡写,但是从这几句话里,我们能想象出一个年轻女孩刚毕业就投身于充斥着最多的脏活累活的普外科,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祝学光教授是一位既教授学问又传授做人、行医之道的良师;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更是献身医学及教育事业的楷模”。这是许多在她身边工作和学习过的学生及青年教师给祝老师的评价。访谈中祝老师提到的一见小事,让我们对于这句话的体会更深。那还是60年代的时候,祝老师被派到乡下,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那时候有一个孩子,年轻又有潜力,对医学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衣衫有些褴褛的孩子想跟着祝老师学习,可是却有些苦衷难以开口。家里上有1个卧病的母亲,下有几个没成年的弟弟妹妹,他是全家人唯一的顶梁柱,而出来学习却不给工分,成了难题。祝老师了解到了情况后,二话没说就去找了生产队长。刚巧生产队的刘书记是祝老的一个病人。“老刘啊,你又不疼了是吧,不疼了你跟我这么英雄。”祝老师的话里带着5分玩笑,又带着5分严厉。可是这位执拗的书记却坚持没有红头文件他就是不能记。“最后就没能记成”,回忆到这里,祝老的语气里还是充满了遗憾。后来,刘书记在文革中被批斗,别人拉祝老师去揭发、批判刘书记,祝老却说,“他那不是冲着我,他对工作是有原则的,我拿不出文件不能因为他认识我就不一样了,他还有病,你们别斗他了,再一斗他他又该住院了。”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从祝老的故事里,我们听到的是一名教师对于学生丝丝入微的关怀以及一位大师正直无私的处事态度。 

     时光荏苒,1981年,改革的春风刚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祝老师等到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那时候,美国的医院对新来工作的成员也有一个由人事处组织的岗前教育,内容包括介绍学校和医院的历史,及各项规章制度,然后给每个人发一张个人情况登记表,要求非常诚实地填写,其中有一项是个人原来的收入,当时祝老师国内的工资是每个月62块钱,折合成美元是31美元(平均1美元/天)。当时在美国,汉堡包是3美元/个。“How could you survive?”中国医生的低收入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显然是无法想象。又过了5年,祝老师成了副教授,再次出国,又要填这个表时,祝老的工资涨到了85块钱,可是汇率变了,折合成美元还不到31美元。祝老师提到这段往事的时候语气有些自嘲,又充满了感慨。老一辈的学者们没有考究的吃穿,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着中国人铁一般的脊梁,祝老师这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开创了人民医院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后来,祝老师遇到了一个英国教授说到了英国医生和中国医生的差别,他说:“你们中国医生虽然工资低点,没有汽车,没有游艇,但是你们的社会地位比我们高,病人非常尊重你们。我们在英国虽然有车有船,但是病人经常投诉我们。”回忆到这里,祝老师话锋一转,“没几年,咱们现在有车了,有房子了,名声也跟着不好了,真是与国际接轨了。”听到了这番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让我们对于老一辈医学前辈更加敬仰了。我们的祝老师,是一位在过去的清贫生活中默默奉献的医生,又是一位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张扬的社会里潜心做学问的大师。祝老师的故事如果让当代的某些医德欠佳的大夫听到,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些汗颜。 

     短短2个小时的访谈,我们听到的是一位大师的人生华章,更是无数年轻教师、学生该细细体味的做人典范。身教重于言传。祝老师为人,如莲般雅而高洁,如梅般不畏苦寒。繁花落尽,年华耗,容颜消。50年的坚守,从当年娉婷玉立的少女到今天名动天下的大师,祝学光教授对高等医学教育工作的无私奉献、忘我追求,不仅达到了她个人教学生涯的一个又一个巅峰,更重要的是祝学光教授用自己切身的言行给无数年轻医生指明了一条前进的路,一条精诚为医,正直为人的路。 

     采访手记:2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很短,祝老师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小故事我们听不到了,但是我们的收获确是很不平凡的。与伟人比肩,光是那种耀阳的光芒便能净化周围人的灵魂。真正的大师,宁静而致远,淡泊而清雅,却于无声处而听惊雷,让人感受到振聋发聩的力量。记得日本著名的空手道一代宗师崔倍达曾说过:“坚持一千日,你还是一个新手;可是坚持一万天,你就成了大师。”50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一生的奋起与追求,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人民人为了医学执着奋斗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越来越浮躁不安的年代,年轻的医学生对于社会责任和人生的前进方向越来迷茫的时候,祝教授的路应该是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短短的话语不足以表达我们对于大师的敬仰,但是我们却可以用行动去履行我们曾经的诺言。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位患者,用青春去践行我们身上所肩负的神圣职责。 

                                                                                                                                  (人民医院 采访者:刘洋 徐东辉)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