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高级(职称)医生今天起可多点行医
北京中、高级(职称)医生今天起可多点行医
从今天起,北京的中、高级(职称)医生可以合法多点行医了。
按照3月日实施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中医类别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西医可在北京地区的2至3个医疗机构出诊、手术,中医最多可同时在全市5家医疗机构“坐堂问诊”。
签合同明确多点执业过程中双方权利义务
两《办法》均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与医师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明确其执业及多点执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可能发生的工伤、保险、医疗责任,发生医疗事故或者民事纠纷时的法律责任分担以及其他相关事宜,并做好本机构医师多点执业的管理工作。市卫生局委托北京医师协会承担医师多点执业的行业推荐、医师维权工作,并负责多点执业试点工作的效果评估。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尝试医生多点执业,是为了在给医生一定收入以及法律保障的基础上,释放他们的能量,让更多患者得到便捷并适合的优质诊疗服务。不过,卫生部门更鼓励高水平的医生在业余时间走出公立大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行医,鼓励精神科和儿科医生到综合医院出诊,鼓励精神科、儿科和康复科医生走进传染病医院“服务”。
严禁借“多点执业”之名超范围收治患者
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称,与此前的大医院与社区、郊区县医院对口支援不同,允许医生多点执业是通过医疗供需的市场选择,让有业余时间的专家补充到有“对症”患者的地方去行医。所谓基层医疗机构,不仅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包括二级医院、民营医院,中医还鼓励去私人诊所、门诊部坐诊。
为确保医疗规范,严禁少数医疗机构借“多点执业”之名,超范围超能力收治患者。《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特别规定,医生申请外出行医时,必须承诺自己的行医类别和行医范围不超出外聘医疗机构合法的诊疗科目范围。比如,中医不能在外出坐诊时变西医,外科医生也不能到没有手术条件的医院去给患者做手术。
■权威解读
多点执业合法化可避免医疗“天价”
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称,将健全卫生监督职能,确保医生外出行医不会私自收高价
根据患者需求聘适合专家
新京报: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什么?
方来英: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还医生“自由”身份,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也有利于疏解大医院多年来独自承担的群众挂号难、看病难压力。
新京报:去年底下发的《通知》说,鼓励中级以上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但有医生提出,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对口支援解决,而多点执业是个人行为,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方来英:此前通过对口支援的行政命令,让大医院医生轮流到社区坐诊,存在“不对口”的问题。因为每个科室的医生都必须轮转进社区,很多外科专家在社区坐一天也没有一个对症的病人。多点执业合法化后,社区医院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聘请适合的专家。
只有合法化才有完善监管
新京报:如何避免医生多点执业沦为医生“走穴”?
方来英:我们将通过健全卫生监督职能,确保医生在本职以外的其他医疗机构出诊、做手术的收费,能够遵守物价部门的规定,不会私自定价、加价。只有合法化,才能有完善的监管,遏制此前灰色地带下广被诟病的“天价医疗费”。
政府将出资聘医生到山区
新京报:有公立大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多点执业会影响本医院的诊疗工作。
方来英:其实医生多点执业是有利于合理分流患者的。外出行医过程中,面对疑难重症患者,医生还会把他们带回公立大医院,因为绝大多数基层和民营医院尚不具备诊查和治疗条件。这样的患者分流,也符合医改对公立大医院的改革定位。
新京报:有医生担心,公立大医院的院长会设置障碍,阻止医生外出执业。
方来英:当医生多了选择的时候,医院管理者就会改善管理,创造更好的适合医生工作的环境,不然医生可能会直奔别的选择。
新京报:去年中医就在尝试多点执业,但似乎目前还没有人申请备案。而事实上中医在多家医院坐堂行医是很普遍的。3月后医生申请多点执业的状况会怎样?
方来英:多点执业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接受过程。在规定实施后,我们会根据情况进一步调整政策,促进它的实施发展。另外,政府也会利用多点执业的政策,出资聘用合适的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医疗资源匮乏的社区或偏远山区服务。
■ 他山之石
海南:多点执业节假日进行
在北京之前,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昆明市也开展了医师多点执业的试点,但各地的规定有所不同。例如,《海南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医师多点执业活动应于节假日进行,每周多点执业活动时间累计不得超过8个小时。
据《新快报》报道,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试行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副高级医学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任职资格、并在该技术职务上连续工作两年以上的医生,可在省内选择3个执业地点。
■ 各方声音
【医生】
关键是尽快建立监管机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主任万峰:医疗改革的大门正在打开,多点执业是医生自然属性的合理回归。医生在国家的法规政策下合法行医,目前还有一个关键是尽快建立监管机制。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鼓励医生多点执业能方便患者就医。目前到大医院“就医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专家在完成本职工作后,根据患者的预约定期去社区医院出诊,既免去了患者排队、挂号之苦,也能真正体现专家的价值。
【民营医院】
吸引专家有助扩大声誉
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张明:医院已经计划聘请一些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专家定期来出诊。对于外聘专家,不会让他孤军作战,会有一个团队,包括麻醉、护理、检验等全力配合,有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监测,确保手术安全。其实以前医生外出会诊已经是行业常态,现在要实施的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是以法规形式把“外出会诊”长期稳固下来。
北京王府医院院长曹泽毅:现在阻碍民营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人才紧缺,《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会帮助民营医院吸引一些专家来出诊,有助于扩大医院的声誉,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营医院要发展必须有属于自己的专家团队。
【公立大医院】
团队管理面临不小挑战
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现在外科医生一般出去执业都是随机的,如果今后医生要定期出去多点执业,对公立大医院的管理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现在公立大医院的医生都是超负荷工作,很难衡量一个医生怎样算是完成了本职工作。如果医院批准专家出去执业、而且是固定每周出几次诊、做几台手术,一旦本医院有疑难危重病人需要他救治怎么办?如果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需要派他去支援怎么办?
【卫生监督部门】
医疗监管方面还需磨合
朝阳区卫生监督所综合二科科长田鹏毅:多点执业政策实施后,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对医疗监管模式形成冲击,还需与卫生行政部门、医院之间磨合。
目前我们都是按《执业医师法》的规定,要求医生必须在自己医师资格证的注册地点行医。部分民营医院为尽快开诊,经常会聘用一些外地小医院的医生,带来不少医疗隐患,也是医疗监管的重点。今后可能有不少正规医院的医生申请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这些多点执业的信息,从申请到审批备案再到可以查询,有一个时间差,那么在这期间,医生外出行医的行为怎么界定?怎么监管?我们也担心少数医院会借“多点行医”的幌子,超范围开展诊疗项目。
(来源:《新京报 》 记者:魏铭言)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