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举办32周年庆典活动(图)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举办32周年庆典活动(图)

        11年1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肝研所隆重举行“中国乙肝疫苗诞生35周年暨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32周年庆典”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特意题字“弘扬传统、开阔创新、潜心研究、再建辉煌”以表祝贺。

        中国首批血源性乙肝疫苗的诞生地——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自1978年成立以来,历经几代人努力,已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肝炎病毒病原学检验和新型诊断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从国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间,该研究所均牵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仅在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研究专项中,即承担和参与了6项重大专项。该所还与国际同步研发了中国大陆第一代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第一批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诊断试剂、第一代丙肝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诊断试剂盒,首先明确了中国大陆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目前已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在内的80多项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

       活动分“庆典”和“学术交流”两部分进行。1976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的陶其敏教授,因其对国人肝病防治诸多方面的突出贡献和高尚医德,荣得“中国女医师协会杰出贡献奖”和“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的荣誉称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红为陶教授献上鲜花。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始人、名誉所长汉斯•米勒夫人中村幸子女士和另一位创始人冯百芳教授也上台接受了献花。

 
为陶其敏教授献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院长对肝研所为医院发展不可估量的功绩表示感谢,并希望肝研所的各位员工继续传承爱国、敬业、科学、奉献的伟大人民的精神传统,尽显着人数博爱之怀,廉洁纯良之行,创造出更多的辉煌,为中国肝病研究和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对肝病研究所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在我国的和当代现代的健康公共发展史上,在乙肝病毒感染预防诊断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原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王德炳教授,作为亲历肝研所发展历程的见证人,殷切希望后来人要记着这些历史,承前继后,开拓创新。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指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的贡献不仅仅是研制了乙肝疫苗、丙肝疫苗,还更多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教授回忆了自己从学生时代至今,陶其敏教授注射乙肝疫苗的感人一幕就永远地定格在脑海中,至今这一幕也是北大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生动一课,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顾问张玲霞感谢肝研所一直以来对302医院的帮助,高度赞赏今天魏来教授率队的肝研所,不但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同时注重科学诚信,又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充分的发挥了大家的积极作用,使课题进行的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各位学者与肝研所全体员工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学术交流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大会特意邀请我国肝病研究领域的20余位权威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陶其敏教授以《乙肝疫苗,预防改变疾病的面貌》为题回顾了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研制的艰辛历程和疫苗对国内乙肝预防的重大贡献;王宇教授向大家展示了我国控制各型肝炎的情况和乙型肝炎防控现状;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就“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逸株体外筛选”做了介绍;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免疫室主任李金明教授指出了肝炎病毒临床检查质量的困惑和思考;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毛远丽教授对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手段提出了临床的需求和质量改进的办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炎科副主任王豪教授以多个研究实例介绍了慢性乙肝诊断试剂的研究和对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指出了丙肝诊断对治疗发展的影响;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对一种新型化合物——N1M811对肝脏纤维化作用的研究现状做了现场展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王贵强教授介绍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段钟平教授对引起肝衰竭的诸多因素做了具体分析;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青年专家陈红松介绍了肝癌相关抗原和免疫治疗发法;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副所长刘玉兰教授用通俗风趣的话语让“肝肠对话”。丰富的报告让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大会在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一席感人肺腑的感激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附1: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简介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前身成立于1978年的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病研究室,1984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所,2000年更名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

     1975年,陶其敏教授的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这是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的光荣开端。以1976年建立免疫血凝试验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为标志,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促进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检验和诊断。

附2:陶其敏教授先进事迹简介

      中国是乙肝大国,乙肝在中国感染率高,感染后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197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陶其敏教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开启了我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先河。“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阻断了乙肝在人群中的传播,为中国老百姓带来了福音。目前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免疫接种前的10%以上降至7%以下,5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至0.7%以下,其中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携带率降至了0.3%以下。当时《人民日报》在头版做了报道,在1988年此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南方周末》“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科技十大进步”中,“乙肝疫苗”仅次于神舟飞船、杂交水稻,名列第三名,成为唯一入选的医学领域科技成果。2009年建国60周年之际,乙肝疫苗研制成功入选首都卫生事业百件大事。

       1978年,陶其敏教授成立了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病研究室(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前身),广纳人才,带领着“肝研所人”奋战在肝炎、肝癌研究的多个领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因陶教授在肝病防治和科研方面的诸多贡献,相继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女医师杰出贡献奖”、“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光荣称号。

(人民医院 钟艳宇/文 范丙申/摄影)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