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霍勇:我国猝死抢救率低 急救体系亟待完善

【聚焦两会】霍勇:我国猝死抢救率低 急救体系亟待完善

  我国每年有30余万人由于各种疾病突然发生猝死,但在目前的救治体系下,只有2%、3%的患者能够抢救过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做客人民网,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类似这种情况,欧美发达国家的救治率可高达60%,我国的急救体系亟待完善。

  霍勇认为,我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从政府到公众,不能光重视平时看病,也要重视急救;第二,国外的急救设施比较完善,设备效率高,救治效果好,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待改进;第三,急救网络是否及时有效。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霍勇提出3点建议:

  第一,纠正观念。在我国,人们的健康观念薄弱,常常忽略潜在的疾病风险,平时貌似很健康,不重视体检。其实,只要很好的体检,很多疾病隐患都可以检查出来。而在国外,整个公众的教育层面很好,除了医疗以外的人,像警察、消防队员,酒店的服务员,商场的营业员都必须掌握急救的心肺复苏技术,以及除颤机的使用。

  第二,完善急救网络。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需要争分夺秒,而在我国,目前只有大约5%的患者可以在12小时以内把闭塞的血管开通。争取这个时间,需要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求助120、999。有一个口号叫“有胸疼上医院,及时就诊。”而实际情况是,在北京,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救护车送到医院的,剩下的三分之二是患者自己开车来或者走来的,这都严重耽误了治疗时间。同时,由于堵车等原因,急救车的转运效率也受到了影响。而在国外,急救车的通道可以保证,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急救车上就可以开始抢救,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第三,提高诊疗条件。患者到了医院以后,医院必须有条件进行有效治疗,开通绿色通道。国际上要求从病人到达医院,到做完手术开通血管,要求在90分钟内,目前,我国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这里既有医院的原因,比如设施不够完善,也有患者自己的原因,比如不愿意手术耽误治疗时间等。

(来源:人民网 统战部供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