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乙型肝炎:HBsAg从发现到清除—HBsAg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战胜乙型肝炎:HBsAg从发现到清除—HBsAg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3年7月3日,值HBsAg(乙肝表面抗原)发现50周年之际,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学论坛报承办的“战胜乙型肝炎:HBsAg从发现到清除——HBsAg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教楼三层多功能厅举行。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和美国密歇根大学Anna Suk-Fong Lok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所副所长方伟刚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肝病研究所陈红松研究员分别致欢迎词。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台湾大学医院高嘉宏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段钟平教授、北京大学感染疾病中心鲁凤民教授、解放军第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贵强教授、北大医院徐小元教授、地坛医院谢雯教授和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王豪教授等国内外感染性肝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演讲。本次大会共有23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肝病学同仁参会,并吸引了包括BTV新闻、《健康报》和《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前来采访报导。

  在本次会议上,各位演讲者对HBsAg的发现历程,HBsAg检测技术的发展,HBsAg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HBsAg的变化与临床意义,以及HBsAg在乙肝诊断、预防和治疗应用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和展望。两位大会主席魏来教授和Anna Suk-Fong Lok教授还分别介绍了针对“HBsAg会消失吗?”这一问题的东西方观点,对彻底治愈乙肝的现状和可能前景进行了展望和深入探讨,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和强烈反响。在大会的讨论环节,各位专家还对现场提问进行了精彩解答。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会议使得肝病领域的同仁对HBsAg的临床价值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本次会议,还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95周年院庆和北京市肝病学会世界肝炎日系列活动之一,是对人民医院院训“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的践行,也是对2013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这就是肝炎,了解它,面对它”的呼应。大会呼吁所有肝病领域的同仁秉承严谨细致的学风,直面乙型肝炎诊疗上的难题,为战胜乙型肝炎而共同努力。

背景资料:

  HBsAg实际上就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壳部分,是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首先发现的,1974年被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患者感染HBV后,在血清中可以检测到HBsAg,因此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2006年,卫计委(原卫生部)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大概有9300万的乙肝感染者,其中约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

(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 谢兴旺)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