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得祥:最大的心愿是为患者多服务几年

田得祥:最大的心愿是为患者多服务几年

  田得祥是中国运动创伤治疗领域的开创者、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2013年3月当选第四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在北京,他一年四季骑自行车往返于医院和运动队,行程超过1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半。成千上万的普通患者也经他“国家队”的医疗服务,恢复了运动生命。这位不久前刚刚当选为第四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的老教授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运动员多服务几年,能为运动损伤患者多服务几年。”

   “工作对我意味着乐趣”

   “要想搞好运动医学,必须下队。”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田得祥教授工作50多年的切身体会。

   作为中国运动创伤治疗领域的开创者之一,田得祥教授回忆说:“国家队和北京队都在北京城南,那时我年轻,路上汽车也少,我都是骑车去。到国家队1小时,到北京队50分钟,一骑就是30多年。”掐指算来,田得祥寒来暑往,已在这条路上骑了1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半。

   在北京先农坛体育训练学校医务室,一位铁饼运动员一段时间内腰部竟然连续3次受伤。田得祥一边给她检查伤情,一边询问她的训练情况。当了解到这3次受伤都是在抓举时发生时,田得祥让她做一个手抓举的动作。就是这一个动作,让田得祥看到了问题所在,建议她改变抓举姿势。这一指点,让这位运动员避免了再次受伤。

   “下队观察运动员训练,从医学角度给予合理建议。有些动作该怎么做,哪些动作容易受伤,都要和队员交流。”长期与运动员接触,年届八旬的田得祥有一颗年轻的心,“运动员的蓬勃朝气对我而言是很大的精神鼓舞,而且他们还教会我很多东西。”边看病、边学习是田得祥始终不变的理念。向运动员学习体育知识,随后再运用这些知识丰富自己的医疗理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最终受益者是运动员,是运动损伤患者。

   田得祥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时,原本学的是妇产科。在1959年临近毕业时,喜欢运动的他意外选择了另一条行医之路。当时正值第一届全运会在京举行,北京代表团急需队医,辅导员派田得祥前往北京篮球队帮忙。就是这次与众不同的经历,让田得祥喜欢上了运动医学。大学毕业后,田得祥直接被分配到刚成立不久的运动医学研究所,从此走上了运动医学诊疗、研究之路。

   唯有把工作当乐趣,才能全心投入其中。“工作对我意味着乐趣。”这是田得祥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运动员的守护神

   田得祥治疗的第一位病人是国家体操队的运动员鲍乃健。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为第一批运动健将颁发证书,体操被列为第一个项目,而鲍乃健又因为是体操队的全能第一而有“中国第一号健将”之称。鲍乃健“拼命三郎”一样的性格也使他成为“受伤大王”——上世纪60年代初,田得祥和老师曲绵域为鲍乃建的膝盖、脚、腰做过3次成功的手术。手术后,鲍乃建不仅重返赛场,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65年,第二代体操运动员、国家体操队原总教练高健从单杠上失手掉下,造成颈椎脱位,田得祥和曲绵域又为高健做了两个小时的手术。高健后来重返赛场,与队友一起取得男子团体世界第六的成绩。

   1996年,广东女子柔道运动员冼东妹左膝半月板撕裂,初步诊断为左膝关节严重损伤,医生建议她立即停止训练住院手术。起初,冼冬妹决定选择保守疗法。田得祥看诊后,决定先为她做摘除半月板手术。术后,冼冬妹又夺得了八运会冠军。

   2005年8月5日,距都灵冬奥会还剩下6个月时间,在云南全力备战的中国花样滑冰队得到一个坏消息:运动员赵宏博在高原恢复性训练中受伤,导致左侧跟腱断裂。这意味着他很可能失掉备战4年的冬奥会的参赛机会。赵宏博被连夜乘飞机从云南送到北京,送到北医三院,见到田得祥,赵宏博第一句话就是:“田大夫,哪怕是一路打着封闭,我也要参加冬奥会!”焦急沮丧之时,田教授检查完病情,给赵宏博吃了一颗定心丸:“没问题!小赵,半年之后的奥运会我一定让你上场。”

   次日上午9时半,田得祥为赵宏博进行了跟腱修复手术,让他很快回队进行康复。但是,康复过程中由于过早地进行踝背伸练习,赵宏博术后一个月再次受伤。忆及当时的情景,赵宏博说:“那时我的心跌入了谷底,以为与冬奥会无缘了。”这一次,是田得祥又让他燃起了希望。经过4个多月的康复和训练,赵宏博和申雪这对冰坛伉俪,漂亮地完成了“后外点冰三周跳”,一举拿下了双人滑铜牌。

   四次出征奥运

   作为中国奥委会特聘专家,田得祥随中国国家队先后出征2000年悉尼第27届奥运会、2004年雅典第28届奥运会、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2012年伦敦第30届奥运会。

   随队出征奥运会其实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医疗专家组成员中只有一两位是负责运动医学方面的,中国代表队有几百名运动员,他们的伤病情况都要照顾到。奥运会上,田得祥既要治疗受伤的运动员,又要到各个项目的队里了解运动员伤病情况。遇到有伤的重要运动员上场,田得祥不放心,主动要求进场观看比赛,随时做好应急准备。

   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一场意外的车祸使田得祥肋骨骨折。怕给中国代表团添麻烦,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如期出征悉尼。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女子摔跤队运动员王旭在比赛前找到田得祥,说她肘痛难忍。田得祥立即通过抽液体消炎的方法进行处理。由于及时诊断和治疗,王旭的成绩没有受影响,将女子摔跤72公斤级的金牌收入囊中。这也是我国摔跤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

   作为帮助伤病运动员恢复健康、再创辉煌的医务人员代表,2008年,田得祥成为奥运火炬手,参加了在山西平遥奥运圣火的传递。这是对这位为中国运动员奉献50年的老专家最好的回报。

   2012年,伦敦奥运会刚刚结束,国家体育总局特地给北医三院发来感谢信:“田得祥教授不顾已近八旬高龄,一直奋战在奥运医疗保障的第一线,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突出贡献。”

   没有架子的大专家

   随着全民健康运动的开展,运动创伤患者越来越多。每每谈到这些患者,田得祥总是说:“老百姓看病不容易,我得想尽办法给他们解除病痛。”

   田得祥的门诊总是无比繁忙。半天的门诊医院本来只安排15个号,而他经常要把喝水、上卫生间的时间节省下来,要加一倍的号,最终要看到30多位病人。

   田得祥心软,虽然诊室门上贴着“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本诊室不加号”的纸条,但一有患者操着外地口音,诉说严重的病情或如何经过周折才找到他,他就忍不住要加号。每每谈到这些患者,他总是说:“老百姓看病不容易,我得想尽办法给他们解除病痛。”

   据不完全统计,田得祥已成功为上万位患者做过手术。一位外地妇女带着遭遇车祸的16岁女儿来找田得祥,一进诊室就哭了起来。田得祥一边看患者膝关节的核磁片子,一边询问孩子的病情。他告诉这位母亲,孩子虽然受了重伤,但可以通过手术解决问题,以后不会影响孩子高考和生活。哭着进来的这位母亲最后笑着离开了诊室。

   一位患者来信中写道“68年10月,爸妈带着18岁、拖着受伤双膝的我,从宁夏来到北医三院。是田得祥大夫让我过上了这几十年正常的生活。我没忘了他!”

   就这样,成千上万的运动员和普通患者通过田得祥的诊治得以康复。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同事都把田得祥当主心骨。年轻医生遇到疑难病例,常会请他帮忙拿主意。如果有人邀请他一起上台手术,他总是欣然应允。无论是在病房查房时,还是在疑难病例的会诊中;无论是在门诊时,还是在下队中;无论他面对的是医学生,还是进修医生、运动队的队医,他总是随时随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田得祥教授也先后荣获了全国科学技术奖、国家体委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近20个奖项。

   虽然年届八旬,田得祥每天的日程依然安排得满满当当。下队、门诊、病房、手术、会诊,他一项不落。“我身体还好,能干一些就干一些。”谈到心愿,田得祥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运动员多服务几年,能为运动损伤患者多服务几年。”

(北医三院 姚永玲)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