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海淀院区层流病房启用并完成首例骨髓移植手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海淀院区层流病房启用并完成首例骨髓移植手术

  

        2014年4月1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海淀院区的一间层流病房里骨髓血正缓缓输入22岁的小王(化名)身体里,这个年轻的生命正逐渐走向健康。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海淀院区完成的第一例骨髓移植手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海淀区血液科一共设有三层层流病房,两层普通病房。病房于4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现已开放了一层层流病房和一层普通病房,其他病房也将陆续开放。层流病房是严格按照标准通过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无菌的病房,海淀院区的层流病房每层共有16间层流室,加上西直门院区原有的33间,数量将达到81间,移植规模已进入全球最大规模阵营。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住上院”

  小王患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比较高危,如果不尽快做移植就有可能会复发,正好赶上4月8日海淀院区投入使用,他很快就住上了院,开始移植前的预处理。“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住上院,谢谢医生、护士,你们都太辛苦了。”小王的姐姐说着悄悄低头抹了一下眼睛。为了给小王治病,他的父母、姐姐和他一起从江西来到了北京,一家人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小王早一天接受治疗就意味着他们全家都能早一天减轻痛苦,及时住上院既是救了小王的命,也为小王的家庭减轻了就医带来的负担。姐姐既是供者又要照顾弟弟,尽管自己十分辛苦但看到医护人员那么辛苦的为挽救弟弟的生命而工作着就马上充满了力量。医患之间的感动是相互的,医护人员也被姐弟的亲情深深感动,在工作中收获着生命回馈的微笑和传递的正能量。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移植数量、种类、疗效均名列世界前茅,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居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不计其数。像小王这样为了治病举家过来的,以前由于床位紧张,可能得等上好几个月,而现在海淀院区投入使用之后将大大改善这种情况。

调兵遣将 多方配合

  新院区的开放实际上对科室来说既是压力也是考验,为了能让海淀区病房早日投入正常使用,全院各部门和血液病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血研所黄晓军所长为海淀院区投入了很多心血,事无巨细都要过问,既要保证新院区优质的医疗质量又要考虑到今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西直门院区医护人员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黄晓军所长仍调配精兵强将到海淀院区以保证医疗质量。现在每周他都要去海淀院区查房两次。

  血液科科护士长颜霞为了筹备海淀院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护理人员的配备上护理部对我们真是‘鼎力相助’,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支持。”颜霞说道。在多次与护理部沟通及分析研究后,在海淀院区推行岗位管理层级分配,实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并实行轮转制度,科学地为海淀院区配备护士。“真没想到,我们科各病房的护士长、护士都十分配合我的工作,虽然自己病房工作任务已经很重了,但有的护士长连自己的‘左膀右臂’都‘贡献’出来任我调配,让我太感动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她感叹道。

  除了血研所自身团结协作,更离不开医院各部门的配合。医院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在全院进行协调、沟通。血库、药剂科、放射科、化验等其他科室都加班加点配合海淀院区的工作,大家都为病人能早一天入院接受治疗而一起努力着。

回不了家的人们

  万事开头难,在精彩的开场背后一定有一群可爱的人们在默默奉献。贺新欣是现在海淀院区层流病房的代理护士长,为了病房顺利投入使用她几乎住在了医院,在这一个多月以来,她一共只回了3次家。她的孩子才6岁,却十分懂事,非常支持妈妈的工作,每次想妈妈的时候就给她打电话,“妈妈,你忙吗?”“忙啊。”“哦,好的,再见。”这是这一个月来母子间最多的对话,每当孩子说完“再见”挂上电话,贺新欣的心里就泛起无限的愧疚。在这期间,连家人做手术她都没能陪伴左右,让她对家人充满了歉疚。“但是家人都十分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我也非常感谢他们。”贺新欣说。

  王昱副主任医师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看上去瘦瘦小小,但就是这样一个瘦小的身躯却承担起海淀院区血液病房医生小组长的重担。在病房最初开始运行的那一周里,她与主鸿鹄副主任医师轮流值一线加二线的班,都是隔天才能回家,即使是回家的那天也是9、10点才走。现在他们回家的间隙已经加大了,因为又有了更多的大夫和实验室研究人员投入了海淀院区辛勤工作的队伍。

  尽管十分辛苦,但是大家都说已经习惯了。血研所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一直保持着“没有节假日”、“周末上班制”的传统。每个周末医生、护士都照常上班、查房,大家早已经以院为家。

  海淀院区的多个病房现在正逐步投入使用,将使更多的病人能够尽早得到救治。我们可爱的医务工作者们正是为了他人的健康而忘我地工作着。

(人民医院宣传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