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牵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慰问援藏医疗队员

  在2016年元旦即将到来之际,受王杉院长、陈红书记的委托,医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红松一行满载全体人民人的牵挂与祝福抵达西藏拉萨,慰问看望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

  飞越2500多公里,慰问团抵达海拔3700米的拉萨,没有休息,也未顾及高原反应,第一时间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援藏队员的宿舍,带去全院职工的问候。“在拉萨看到千里之外赶来的医院的亲人,太开心了!感觉北京和家离我们也不是很远了!”队员们难掩久别重逢的激动。陈红松主席转达了王杉院长、陈红书记等全体院领导们以及科室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与问候,并对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表示感谢。慰问团带去了书籍、食品以及各科室托付的慰问品、学术资料等充满温馨关爱的礼物,更带去了全体“人民人”对援藏队员的真诚祝福。

  受中央组织部、人社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派,2015年8月1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袁晓培副主任医师、呼吸科徐钰副主任医师、内分泌科周灵丽主治医师、血液科张园园主治医师、急诊科马丽主治医师和风湿免疫科刘田主治医师等6名医疗专家参与“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援助。

  自己缺氧  也要为当地医院“造血”

  援藏医疗队队长徐钰介绍了医疗队自进藏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队员们克服了高原缺氧的困难,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如何充分的利用当地的医疗资源,来解决当地患者的实际问题,是专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大家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当地科室长谈,如何开展相关的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如何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病痛,如何与北大人民医院学科团队一起制定帮扶计划,实实在在的从医教研和管理等各方面为受援单位增加“造血功能”。

  稀薄的空气中 乐观的“人民人”

  队员们的血氧饱和度最高仅仅维持在80%,长期缺氧高原反应无疑是对每一位援藏医疗队员的考验,甚至很多队员的心电图、超声心动都发生了改变。但每次早餐时大家总是乐观的交流:“昨天晚上没有睡着,又把XX病人的资料重新回忆了一下,我发现还有几个问题没有弄清楚……”或者是“早晨3点就醒了,看了会书又睡着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援藏人民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雪域高原上传播医学技术,救治藏族同胞。

  吸氧后完成的雪域高原首例鼻内镜下全鼻窦开放手术

  当地医院收入院一位反复发作十余年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耳鼻喉科袁晓培副主任医师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慎重的考虑之后,决定为患者完成一个全鼻窦开放、彻底清除病变的手术。在北京已经成功完成了很多例此类手术,考虑到手术时间长以及术中需要戴口罩工作,袁晓培医生在手术开始前吸了15分钟氧。2小时精神高度集中手术中,袁晓培克服了非高清显示设备带来的术野问题,克服了额窦、蝶窦手术器械以及带角度动力切割系统等设备的不全,依靠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内镜手术技巧,顺利完成了高原上第一例全鼻窦开放手术。

  痊愈的活佛 扎西得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藏医疗队抵藏,一位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就慕名而来。他的身份不一般,是深受当地人民爱戴的“嘉措活佛”。十余年的痛风未能得到规范治疗,全身多发痛风石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以及贫血。刘田大夫亲自示范并带领当地医生完成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首例踝关节腔穿刺术并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1天之后,嘉措活佛的关节肿痛症状就明显好转,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病情得到完全控制。嘉措活佛对医务人员的“神奇表现”赞不绝口,并给医疗队员献上哈达及护身符,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多学科协作让藏族老奶奶获得重生

  一名72岁的藏族老奶奶德吉曲珍长期有贫血的毛病,一天突然出现了意识不清,小便失禁,家属慌了神赶紧送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刘田医生经过详细的查体和检查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脑病,与血液科张圆圆医生联手明确了患者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明确的诊断有针对性的治疗,让德吉奶奶的血色素在逐步上升,久违的笑容又重新回归老人的脸庞。这笑容正是给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藏医疗队队员的最大褒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6位援藏专家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高原的恶劣气候及环境,积极投入援藏工作,把人民医院的优良传统、成熟经验与先进理念带到西藏,为提升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做出巨大贡献。援藏人民人,好样的!

  (人民医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