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杨莉副研究员在国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大会上做特邀报告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下简称“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同地区和文化环境下ADHD有相似的患病率,约为学龄儿童的4%-6%。不同地区的ADHD儿童经历着同样的学业、社交和家庭困难,并且常延续至成年期。世界ADHD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支持和促进ADHD与相关障碍的临床和科学研究以及培训活动。联盟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球会议,促进该领域科学家、临床医生、健康相关专业人员、以及ADHD相关组织、自助团体、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今年第6届国际ADHD大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北大六院杨莉副研究员受邀出任WFADHD中国大使,并在会上做特邀报告。

  杨莉副研究员长期从事ADHD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ADHD的临床诊疗、神经精神药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与行为治疗、分子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影像遗传学、动物模型等方面。本次大会她做了题为“Role of noradrenergic genes: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pathophysiology and precise medicine of ADHD(去甲肾上腺素基因在ADHD病生理与精准治疗中的衔接作用)”的报告,从疾病基因组和药物遗传学两方面对去甲肾上腺素基因在ADHD病因、病理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回顾。除多巴胺系统之外,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成为ADHD领域关注的热点,目前认为蓝斑-额叶去甲肾上腺素通路在认知调控、特别是调节感觉信息加工和注意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继高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托莫西汀成功上市应用以后,又一个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双通路的新药mazindol即将面世。病因机制特别是遗传机制的研究将为未来ADHD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机遇。   

  (北大六院  孙宵)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