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临床用户讨论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

  2017年4月25日下午2点,“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临床用户讨论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教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院士、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周辉部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俊副院长、王天兵院长助理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及附属医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的四十多位生物医学影像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基础医学领域、临床医学领域专家。大家齐聚一堂,就“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会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王天兵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副主任张俊代表姜保国院长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通过这次多领域大咖的跨界盛会能够碰撞出科学创新的火花。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孙育杰研究员对“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的背景、研究内容等进行了介绍。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优先的10个建设项目之一,成像大设施是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由我国科学家首倡的大科学工程,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通过光、声、电、磁、核素、电子等模态的融合,实现从埃到米、微秒到小时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成像大设施由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共同推动并联合申报建设。北京大学将充分发挥理工医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优势,统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成像技术研发、成像装备自主研制及产业化、医学影像研究与临床应用,打造一条完整的创新链,形成一个系统的生物医学集群,为研究脑科学与神经系统疾病、癌症、心血管与代谢疾病、干细胞与生殖发育等提供“从分子到人”的革命性成像平台,实现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科学突破,同时带动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和科研仪器的自主创新发展。

  成像大设施将建立包含PAT(光声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成像)、SPECT(单光子发射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CT(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光学显微、电子显微等在内的多个成像模态,覆盖从分子到人,跨越十个数量级的时空尺度范围。本设施将在前沿成像设备与多模态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三个多模态跨尺度成像装置和一个图像数据整合系统,即:面向微观研究的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面向介观研究的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面向宏观研究的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以及多模态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系统。

  各位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利用该装置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试验的可行性和需求,对项目的建设方案确立、试验装置的性能参数以及仪器配备等提出需求和建设性意见,确保项目建设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相关科学领域重点科研方向的使用需求。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院士进行了总结发言。成像大设施将突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壁垒,不但能够进一步探索机体中各个系统、组织、器官到细胞、分子更加微观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功能产生的结构基础。成像大设施能将人体的内在变化实时精准地呈现出来,这对于及时诊断疾病,精准治疗疾病都有极大的帮助,可以实现快速精准医疗。成像大设施也能加深对疾病发病机制、分类、病理等各个方面的认识,这将开启临床诊疗的新篇章。

  (人民医院科研处 李媛)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