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完成一例高难度后腹膜转移癌手术
近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以下简称首钢医院)通过多学科密切协作,肝胆胰外科与胃肠外科共同完成一例极高难度的后腹膜转移癌手术。该病例也是国内首例采用混合现实技术进行的后腹膜转移癌手术,该病例的成功救治,标志着首钢医院腹部外科水平在科技创新和临床技能应用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患者是一位来自北京西城区的63岁老年女性。2011年4月和2012年12月曾分别因子宫内膜癌和升结肠癌手术治疗;2017年2月再次复查时发现后腹膜转移癌;同年3月经穿刺活检明确为转移性结肠粘液腺癌。但因其肿瘤部位位于后腹膜重要大血管周围,手术难度和风险极高,遂未行手术治疗而给予再次药物化疗。但经过3个周期的化疗,患者的肿瘤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大并向周围明显扩展。为此,患者家属慕名找到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了解患者病情后,顾晋教授认为患者在化疗失败后,手术是唯一的治愈希望。
在顾晋教授和胃肠外科雷福明主任的带领下,以肝胆胰外科主任冷建军教授为技术核心,团队先后组织2次全院多学科联合会诊(MDT)讨论。冷教授经过反复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制定了详密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治疗计划。在MDT讨论会上,冷教授通过多媒体将整个手术过程、存在的手术难点及应对措施一一推演展示,将手术步骤精确到了毫米、千帕(压力单位)和分钟,并手绘精美的彩色手术示意图和长达7页的手术预案剖析治疗预案。
尽管医疗组已经做了详尽的治疗计划,也和患者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此时心存疑虑的家属却选择放弃手术出院了。但历经一波三折,经过反复咨询、对比和考虑,出院一周后的患者家属认为首钢医院提出的建议合理完善,所以再次找到冷建军教授,希望在这里完成手术治疗。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冷建军教授通过混合现实技术(通过患者医学影像的深加工而得到一个完全真实的空间三维疾病构象,并通过全息投影展示在手术室空间或与患者身体完美契合,实现“疾病透视”效果),清晰地“透视”到患者体内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受侵犯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范围、腹膜后病变淋巴结的分布状态以及该病人右肾血管的变异情况。在混合现实技术的帮助下,顾晋和冷建军两位专家再次验证了手术方案的可行性,精准定位手术切口部位,明确手术操作路径和手术步骤的要点、难点。
上午9:30分手术开始。按照手术预案计划,雷福明和冷建军两位主任为患者分离以往两次手术后形成的腹腔粘连,推开胰腺及十二指肠,分离显露肿瘤,但意外发现肿瘤竟然只是“狠狠地”推挤而并没有侵犯到肝脏实质内。此时手术人员要顺势解剖出肿瘤上方的肝下下腔静脉,再顺肝下下腔静脉前壁向脚侧方向分离,直到正常下腔静脉部位,总长达12cm。然而要将这12cm长度的路径完全游离却异常困难。因为病变整圈环形包绕下腔静脉及左肾静脉汇入口部。病人右肾已被肿瘤浸润需要一并切除,剩下的左肾必须要保存完好。下腔静脉左侧又是并行的人体最大的腹主动脉,要从下腔静脉周围及与左肾静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缝隙中将不规则的肿瘤病变和淋巴结剥离就像垂直峭壁上的徒手攀岩那样危险,稍有不慎即会出现血管破裂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这就要求术者既要有娴熟的操作技巧,又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还要有高超的应变止血能力。
此时,戎装出身的冷建军教授异常冷静,他带领手术团队沉着应战,将需要切除的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和周围组织成功整块游离。需要切除的病灶范围上下、前方和左侧均成功分离,仅存右侧和后侧部分,右侧是受侵犯的右肾需要一并切除,后侧是腹后壁,紧邻腰肌和脊柱前方,还有受肿瘤侵犯的一段下腔静脉与病变紧密相连。根据术前影像分析可能需要联合切除一段下腔静脉,采用人工血管的替代。对于术者,人工血管置换的难点并不在于操作本身,而在于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的持续抗凝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风险。
为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冷教授紧贴下腔静脉壁一点点剥离。通过细致的解剖发现包绕下腔静脉左侧的大部分病变并没有浸润到血管壁层,只有将近5cm长一段下腔静脉右侧壁完全受肿瘤侵犯必须切除。手术中通过试阻断下腔静脉侧壁并测压检验证实,联合切除该部分下腔静脉侧壁再修复重建不致引起下腔静脉回流障碍。此时冷建军教授果断用提前预备的静脉侧壁钳,将肿瘤连同部分下腔静脉完整切除。
此时手术还不算结束,手术人员仍不敢松懈,上下阻断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血流,打开切开的下腔静脉腔,细致探查保留的下腔静脉,确定没有肿瘤残留后,冷建军教授在数分钟内迅速完成了下腔静脉的缝合重建。术中B超探测重建好的下腔静脉血液流速、流量正常。这样就又成功地解决了手术的最后一个大难题,也宣告手术平稳顺利地完成。
术后患者恢复亦是极其平稳顺利,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首钢医院胃肠外科黄文生 何晓莽 肝胆胰外科 刘坤)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