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北京大学心脏和血管疾病康复医学会议暨北京市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会召开

 

 

  2017年9月23日第二届北京大学心脏和血管疾病康复医学会议暨北京市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系统管理模式推广(TG-2017-66)项目会在京顺利召开。大会主席王宏宇教授于2016年9月9日创办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心脏和血管疾病康复中心,并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大学心脏和血管疾病康复论坛,经过一年的实践,为进一步促进心脏和血管疾病康复医学的发展,传播全生命周期心脏和血管健康管理理念,特举办第二届北京大学心脏和血管疾病康复医学会议,与此同时召开北京市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会—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系统管理模式推广(TG-2017-66)。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郭琦、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公共关系部主任续岩受邀参会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徐顺霖副主任医师对“心脏运动康复在冠心病搭桥患者术前术后的实施”、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王向群主任医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刘小慧主任医师对“面对心衰患者我们能做什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刘遂心主任医师对“CPET在湘雅医院康复和临床的应用和实践”、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文亮主任医师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北大医疗康复医院的葛环主任医师对“高压氧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北大医疗康复医院的周琼主治医师对“慢病患者康复期的营养治疗”、北京市海淀医院的楚新梅主任医师对“心肺运动试验数据解读和心脏康复病例分享”分别进行了精彩授课。

  大会主席王宏宇教授详尽介绍了全生命周期心脏和血管健康的管理与实践,王宏宇教授指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应该采取“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诊疗策略,其核心是坚持血管健康综合评估模式。首先,对于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有家族史的人群,早期通过做一些简单的无创血管评估检测,建立个人血管健康档案,并定期监测,及时发现病变征兆,早期采取措施,预防乃至逆转亚临床及临床血管病变,避免“年轻”人和老血管的病理状态;其次,对于已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在常规采用药物、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同时,还要定期评估血管健康状况,虽然血管结构发生病变,但只要维护好血管功能,依然能够正常回归社会;最后,对于不同具体疾病人群(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支架术后、搭桥术后、心力衰竭、起搏器植入术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以及外周动脉支架植入术等),针对心脏和血管,践行以“血管功能”为核心的康复计划,制定相应的康复指导细则,并评估康复效果。通过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后期康复,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心脏和血管健康管理。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