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刊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团队研究成果

  ——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的交通发展与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

  

  一个世纪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任院长伍连德博士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成为中国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的第一人。一个世纪后,在喜迎百年华诞之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又一篇学术成果在《柳叶刀》上发表,这是一种纪念,也是传承。

  2017年10月14日,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柳叶刀》(The Lancet,影响因子47.831)发表了姜保国教授研究团队关于“中国的交通状况及交通伤救治”的综述文章,同时刊登了关于姜保国教授的专访。

  作为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设计者与实践者,全国著名创伤领域权威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矢志不渝,潜心研究、推广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在全国以及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这是继2015年《柳叶刀》刊载中国交通医学文章之后,再一次将目光聚焦中国的交通发展与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该文的发表是对姜保国教授研究团队在交通及创伤领域国内外学术地位的高度认可。

  “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展示了非常成功的示范”

  文章通过详实的大规模调研数据,展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交通事故和交通伤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来源造成的健康影响,道路交通中的机动车辆使用导致受伤率和事故死亡率逐年增多,相应的应急反应系统和创伤救治系统不断提高;车辆增多和道路拥堵现象加重导致空气污染不断提高,带来了多方面的公共健康风险;中国未来改善交通安全和公共卫生的诸多策略,将会给中国带来可持续性的、健康的交通环境。

  综述以大量权威翔实的数据表明在中国交通事故发生率高,多为严重创伤,致死致残率高,多累及青壮年,社会危害大。而严重创伤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整体性救治。我国整体创伤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通过在国内大量调研发现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中存在院前急救时间过长;现场救治人员总体缺乏规范化培训;院前与医院之间缺乏信息交换;综合医院分科过细,缺乏创伤专科化救治团队;救治现场与救治医院均缺乏规范、科学的救治流程等问题,导致中国目前的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较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高效、科学、规范的创伤救治体系亟待形成并建立。

  姜保国教授于2006年创建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现为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并创新性提出在我国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核心理念,制定严重创伤救治规范,自主研发信息联动系统,率先提出在城市区域综合医院建立创伤救治团队替代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的新模式。在此框架下救治创伤患者7万余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严重创伤救治现状和流程,使创伤平均救治时间缩短了50%、严重创伤救治院内平均死亡率下降了40%。文章称“在此方面,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展示了非常成功的示范”。

  国际知名专家高度认可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

  在发表综述文章的同时,《柳叶刀》对姜保国教授进行了人物专访,介绍了姜保国教授十余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改善医疗机构对道路交通伤的应急反应工作机制,设计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方案的经历、成就和体会,并收录了三位国际知名专家的观点。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主席、美国哈特福德医院(HARTFORD HOSPITAL)骨科主任BROWNER教授指出:“这个体系规划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相信凭借姜教授的个人魅力和在该领域受人敬重的地位能够使该体系在中国迅速实施。姜教授在凤凰城演讲中展示的他在5年内取得的成就,我们美国人花了30年才实现。”

  德国创伤学会前任主席、德国汉诺威市创伤急救中心Oestern教授这样说到,“姜教授为人和善,善于与人沟通”,“当创建一个新体系时,你的想法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

  澳门科技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MansonFok教授表示,“由于卫生医疗设施有限,部分省份还不能完全采取这一(创伤救治)体系”,“但我相信这一体系最终会(在中国)大部分省份铺开”。Fok教授称赞姜保国教授学识渊博且受人尊敬,做事脚踏实地,工作团队也很高效。这是他的团队努力的结果。

  

  据姜保国教授研究团队介绍,“区域性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认可,教育部将该成果推广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并授权成立“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姜保国教授为联盟主席;在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牵头,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全国百余家大型医院以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发起,启动了“安全中国,百县工程”,该项工程在以全国超过100个县域为主的城市建立区域性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并进行严重创伤的规范化救治工作试点,带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让更多基层百姓受益。

  

  

  附1:专家简介

  姜保国,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骨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关节周围骨折。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卫生公益行业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研究专项、国家“973”项目等多项课题;2006年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年作为团队学术带头人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国家“973”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在国际SCI杂志“The Lancet”、“Spine”、“Plos One”等发表论文6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主编主译《关节周围骨折》、《创伤骨科手术技术》等著作21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2016年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和创伤规范化救治方面的学术成就获国际顾氏和平奖和保罗——杨森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附2:综述观点摘要

  2017年10月14日,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柳叶刀》(The Lancet,影响因子47.831)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研究团队关于“中国的交通状况及交通伤救治”的综述文章。现将文章内容核心要点节选如下:

  

  在中国,交通运输相关危险因素是主要的致病致死因素之一,随着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量增加,中国道路交通致伤致死率也在不断升高,应急及创伤救治系统的不完备使事故致伤风险进一步提高,因此亟需建立完善的交通伤和创伤紧急救治系统。

  交通伤和创伤可以有许多形式的临床表现,从轻度到重度不等。在我国,最常见的严重交通伤包括腹部、四肢、颅脑损伤和胸外伤。这些和其他交通伤所致的死亡率在我国非常高,据统计每10000辆机动车死亡人数超过6人,而在发达国家中这个数据是平均只有1-2人死亡。这有几个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国交通伤紧急救治系统的弱点。我国的紧急救治系统主要围绕当地急救中心或个别医院展开,包括院前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科室进行协调配合。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创伤专业相当少见,即使在先进的综合医院依然如此。此外,紧急医疗救治人员常常缺乏训练、事故现场的处理往往不合规范,导致院前复苏成功率较低。紧急救治的标准化程序欠缺常常导致处理不当以及入院前患者稳定情况欠佳。

  然而创伤救治的现状是,一个覆盖中国多个区域和城市的研究发现,超过80%综合医院的急救室的创伤治疗设备都不完备,这主要表明了那些综合的、装备精良的、备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急救中心十分短缺,尤其是院前工作者。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缺乏信息交流、院内急救服务之间及专家之间缺乏沟通阻碍了交通伤的急救治疗。一项中国12家综合医院的研究表明,从电话求救咨询到做出急救回应的时间长达17到54分钟不等,意味着院前急救系统的反应存在着实质性的延误。创伤专家的缺乏、院内部门间合作与沟通的匮乏都导致了交通伤在诊断与治疗上的延误。这些问题还混杂着因道路使用者不顾及他人而导致的较长急救转运时间、交通堵塞、偏远地区急救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创伤治疗的介入。

  因此,交通伤后面临的综合全面紧急救治是中国必须克服的主要问题,其核心就是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治疗创伤患者。在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发展全面而专业化创伤救治及在医科院校开展相应的课程和培训是十分急切的。想要做这些事情,充分利用中国目前的基础设施和健康救治优势资源建立更有效的区域救治系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目前在城市里的大医院不存在创伤救治和治疗中心,但是这些医院拥有全面而专业化的专业人员及相对较好的设备和资源。建立这一前瞻性的路径——创伤救治网络,每个网络之间包含在特定区域的一个合格普通医院的创伤中心和4-6个附近二级医院的创伤救治和治疗站点,形成基于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和密度、当地居民需要的第一反应及救治系统。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使用这一网络模型已经非常成功地实践,这些努力成果得益于培训一个合格而健全的专业化团队。任何交通意外急救反应系统都必须包含缩短院前反应时间。这需要更准确的交通事故现场的交流及严格执行特权车辆的交通权。

  

  

  附3:人物专访译文

  2017年10月14日,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柳叶刀》(The Lancet,影响因子47.831)刊登了关于姜保国教授的专访,介绍了姜保国教授十余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中国交通伤及创伤救治领域的经历、成就和体会,并详细介绍了中国区域性创伤急救体系的核心理念“一二三工程”对于中国创伤救治体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现将译文摘录如下:

  

  姜保国:中国创伤救治体系“一二三工程”

  作者: Geoff Watts

  对于那些居住在数千万而不是亿万人口的国度来说,中国的人口健康和社会统计数据可能会令人不安。以严重创伤为例,在中国每年因创伤就医高达6000万人次,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达70-80万。大多数创伤是由于道路交通事故造成,这归因于中国汽车拥有量的快速上升。对这些数字再熟悉不过的当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姜保国教授。他同时也是中国交通与公共卫生综述文章的联合作者。虽然这些数字本身看上去并不让人瞠目,但却让姜保国教授感到不安。身为医生而非交通规划设计师的他,对于交通事故防范的能力范围有限。但是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姜保国教授投入了数年时间致力于改善医疗机构对道路交通伤的应急反应工作机制。2006年,姜保国教授创建了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现更名为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自那时起,他就成为了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这一雄心勃勃体系方案的设计师。

  他说,“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医学领域也与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一些城市医院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即使在姜保国教授自己工作的医院——中国最大、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设立创伤救治团队。为此1999年我创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姜保国教授在中国北方城市长大。“我自幼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自那时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姜保国教授在高考时,数学和化学取得了高分,他的老师也建议他报考医学院校。姜保国教授先后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阶段师从中国现代骨科创始人之一冯传汉教授,因此,骨科成为了姜保国教授的专业方向。姜保国教授有着成功的职业生涯,现任北京大学骨科学系主任;先后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一位认识姜保国教授的外科医生Hans- J?rg Oestern,是德国汉诺威医学院创伤中心主任。“姜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交通伤等领域的研究”, Oestern 教授说道,“他对中国道路交通伤造成的就医人数和致死人数的增长十分关注。他指出了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着力于改变现状,特别是建立院前和院内的信息联动机制。”另一位认识姜保国教授的外科医生Bruce Browner,是杜克大学医学院骨外科的客座教授。他与姜教授初次相识是在大约5年前,当时姜教授在美国亚利桑那凤凰城举行的创伤医学大会上发言。姜教授及其团队建立的创伤救治新体系让Browner教授印象十分深刻。“他能够使(中国)政府认识到道路交通事故致伤致死人数在逐步增长,并得到国家的支持建立一个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Browner如是说。姜保国教授将他的体系称为“一二三工程”。 “一”是指“一个区域”,根据地方需求和环境进行项目具体实施的区域。 “二”是指“两个链接”,是在试点区域建立和加强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的链接,建立院前、院内信息交换;强化急诊与各专科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建立规范的救治流程和整体的救治体系。“三”是指“三个团队”,是指在区域内建立和强化院前急救团队和急诊急救团队,以及组建院内严重创伤专科救治团队。Browner一直以来对美国及国际创伤及交通伤有着浓厚的兴趣且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他可谓是评价姜保国教授在中国建设创伤救治体系的不二人选。姜保国教授的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现已覆盖大半个中国。Browner指出,“这个体系规划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相信凭借姜教授的个人魅力和在该领域受人敬重的地位能够使该体系在中国迅速实施”。在谈话中,Browner说道:“姜教授在凤凰城演讲中展示的他在5年内取得的成就,我们美国人花了30年才实现”。相比Browner,与姜教授接触更多的当属澳门科技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Manson Fok教授。Fok教授表示,“由于卫生医疗设施有限,部分省份还不能完全采取这一(创伤救治)体系”,“但我相信这一体系最终会(在中国)大部分省份铺开”。

  Oestern教授这样说到,“姜教授为人和善,善于与人沟通”,“当创建一个新体系时,你的想法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Fok教授称赞姜保国教授学识渊博且受人尊敬,“但他却是一个非常谦和的人,与一些老派的教授不同……他做事脚踏实地,工作团队也很高效。这是他的团队努力的结果。”

  在创伤医学的高科技领域里,中国传统医学似乎并不能对创伤救治有太大的帮助。但有趣的是,姜保国教授却提到了中医在后期治疗中的作用。“在中国很多西医医院都有自己的中医科……中医有助于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姜保国教授在平时会抽出时间打网球,有时也喜欢游泳,这些对他而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可以使我们精力充沛、更加专注”。当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人民医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