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胃肠动力论坛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10月14日,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组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分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北京国际胃肠动力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进展开展学术交流,聚焦胃肠动力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以期提高对动力疾病的诊治水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新民院长出席大会并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多种疾病都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相关,希望大家关注胃肠动力性疾病,造福患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分会房静远主任委员在开幕式致辞中也希望大家重新燃起研究胃肠动力疾病的热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新民院长开幕式致辞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分会房静远主任委员开幕式致辞

  来自美国Wisconsin医学院的Reza Shaker教授根据他30年来从事外科、耳鼻喉科和消化科的经历,详细介绍了上食管括约肌在食管反流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提高上食管括约肌功能的方法,提出上食管括约肌辅助装置(UESAD)在咽喉反流疾病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介绍了该领域国际最新研究进展。

Reza Shaker教授发言

  随后,武汉协和医院余晓云教授详细介绍了咽喉反流的诊断方法和流程,指出24小时咽喉pH检测是诊断咽喉反流的金标准,PPI是治疗咽喉反流的有效药物。余教授的发言表明我国在咽喉反流领域的研究并不落后于国际,未来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秀丽教授介绍了共聚焦显微内镜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指出未来具有广阔的前景。我国引入共聚焦显微内镜的时间并不太长,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研究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北医三院段丽萍教授介绍了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关系,指出肠道菌群紊乱是IBS的发病机制之一,同时介绍了饮食结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化虹主任医师介绍了慢性便秘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也对炎症性肠病时胃肠动力改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炎症性肠病通常合并胃肠动力异常,但其中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化虹主任医师发言

  此外,陈胜良介绍了胃肠动力紊乱的脑肠互动调控机制和临床常见胃肠动力紊乱的脑肠互动处置策略。魏玮从中医的视角介绍了中医药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作用,为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刘诗介绍了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各种检测手段,对各种手段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焦红梅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UESAD可以明显减少鼻饲患者反流的次数,降低发生误吸的风险。迟雁介绍了目前评价小肠动力的各种手段,并对其利弊进行了详细阐述。邹多武介绍了人体通信技术在胶囊内镜中的应用。彭丽华介绍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方法进展,从症状学、PPI试验,到食管返流监测、内镜检查,再到食管动力检查,内容十分详实。戴芸介绍了离子通道和肠易激综合征,指出针对离子通道的药物可作为缓解IBS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刘新光、张军、谢鹏雁、张学智、崔立红、尚占民、蓝宇、周丽雅和孙晓红等教授对各位讲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现场气氛热烈,响起阵阵掌声。

  会议最后,刘新光教授进行了总结,指出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已经深入到脑肠神经、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屏障等多个方面,完全颠覆了既往的认识,胃肠道动力异常在整个消化道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刘新光教授做大会总结

  胃肠动力性疾病是消化道诊疗中的常见疾病,其临床诊治一直是消化道诊疗的重点和难点,本次论坛通过中外对话、中西医对话、临床与基础对话,为与会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经验分享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希望本次论坛能够燃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胃肠道动力性疾病的热情,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北大医院消化内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