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成功举办精神科临床研究方法学论坛暨精准医学时代的精神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论坛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10月22日-23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精神科临床研究方法学论坛暨精准医学时代的精神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论坛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北岸医疗系统、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精神卫生学、脑影像学、精神遗传学、流行病学、软件工程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就目前国际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并针对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培训。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和临床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

  论坛于22号上午正式开幕,22号的会议由北大六院科研处陈冬雪处长主持,陈处长对各位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培训会的具体安排。

  会议伊始,陆林院长做了题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报告,他从我国目前精神卫生事业的困惑谈起,剖析了精神专科医院的发展对策,包括在新形势下突出核心竞争力、探索内外兼修以及在“大医学”背景下建设重点学科等,同时也介绍了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精神卫生研究计划和研究平台。陆院长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赢得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接下来,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黄雨副研究员针对当前临床研究缺乏规范化研究管理、标准化操作规程及研究方法学不能有效结合等问题,深入探索了符合精神科研究的特征指标挑选和数据挖掘分析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流程,并介绍了临床研究协同数据平台的使用。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赵一鸣主任对临床研究的规范做了详细的讲解,他从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质量管理、伦理管理等多个方面讲解了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策略。

  在22号下午的报告中,北大六院精神药理研究室主任司天梅教授首先为大家讲解了抑郁症神经生物学病理机制进展,特别是其课题组应用限制性筑窝材料模型研究早年应激对小鼠海马结构发育轨迹的影响和机制。随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马燚娜研究员介绍了其在催产素功能的社会适应模型方面开展的脑成像元分析结果、行为实证研究及脑功能成像实证研究等。接下来,北大六院生物精神病学研究室的李俊博士介绍了孤独症易感基因P-Rex1在小鼠社交行为和认知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为解析孤独症谱系障碍遗传性及细胞和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最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科研院长岳伟华教授介绍了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她首先概述了精神分裂症、遗传关联研究的现况,接着从遗传变异、基因检测、药物基因组学等方面系统阐释了精神分裂症“精准治疗”的未来方向。

  第二天的会议由岳伟华教授和芝加哥大学北岸医疗系统精神病学功能基因组负责人Jubao Duan教授共同主持。首先,北大六院于欣教授做了题为“精神医学临床研究的类型和范例”的报告,他以单个案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ECT、锂盐、裸盖菇素、蓝绿光眼镜等在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历程,同时还介绍了常见临床研究方法。随后,来自芝加哥大学北岸医疗系统的Pablo V. Gejman教授从精准医学创始和精准精神病学的联系和借鉴谈起,从预测、个性化、预防、参与四个层面阐释了精准医学在精神疾病的药物基因组学、疾病生物标志物、个体网络等方面的实践。接下来,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蒋田仔研究员对脑网络组图谱及其在脑疾病中的应用做了详尽的报告,他在研究中引入了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信息对脑区进行精细划分,成功绘制出了全新的人类脑图谱。上午论坛的最后一位讲者是芝加哥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神经科学系的Daniel Fridberg博士,他向大家介绍了一项基于智能移动设备在自然环境下评估酒精反应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借助智能手机来评估的年轻酗酒者的酒精反应。

  在第二天下午的会议日程中,芝加哥大学Jubao Duan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精神分裂症遗传及人源多能干细胞(iPSC)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良好表现,而类脑器官技术的发展将为精神疾病的研究带来更大突破。随后,来自罗格斯大学的Zhiping Pang教授为大家讲授了如何在细胞层面应用神经细胞了解神经精神障碍的分子机制,尤其是其应用生物工程方法模拟神经环路的研究结果让人眼前一亮。接下来,北大六院杨莉副研究员报告了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开展的国际上首个ADHD执行抑制功能的全基因组研究,并阐释了MICALL2基因影响神经元轴突发育的机制。最后,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Chunyu Liu教授给大家深度剖析了精神疾病GWAS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并介绍了目前全球范围内比较重要的几个大型生物样本库的现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本次论坛正式结束,岳伟华院长对本次论坛精彩纷呈的报告做了总结。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有效发挥了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对各网络成员单位的协同组织作用,还加强了各中心成员临床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理论知识储备,对于构建规范化、高质量的协同研究网络和多中心研究平台,开拓临床研究创新体系、建立新型临床研究模式大有裨益。论坛在与会人员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北大六院 王雪萍 陈冬雪)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