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为基层培训“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建立与维护”开班
5月18日至20日,为期三天的“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建立与维”培训班在京落幕。培训班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办、北京大学医院协办。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的国家级继续教育专科培训班。本届培训班由北大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张宪生主任医师主持并授课。
北大医院肾内科周福德教授,血液透析中心陈育青教授、陶珍晖护士长,麻醉科胡晓教授、中心手术室马薇主管护师,介入血管外科李俊梅护士长、尹杰副主任医师、佘康、成功医师等多位业内专家授课,并展示了北大医院在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建立与维护领域的经验理念和多项创新技术,如:胸壁、下肢等复杂人工血管透析通路的建立方法、血液透析通路并发症的处理、开放手术与介入技术结合各种透析通路血栓闭塞再通术等,对人工血管透析通路的建立、使用、维护和透析中心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和与会学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培训班受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学员的热情参与,还吸引了正在北大医院肾内科进行交流访问的斯里兰卡医护人员到场学习。
在学习班开幕之际,协办单位北京大学医院院长云虹教授介绍了目前我国慢性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现状,结合临床工作,强调了透析通路对维护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除了专家授课,培训班的一个特色项目就是模型实践,重点突出了人工血管缝合和穿刺的实践性,非常好的模拟了不同种类的人造血管透析通路的缝合过程、穿刺过程和手感。同时专家们还制作了用于练习不同血管吻合方式的血管缝合模型,并提供了血液透析的穿刺针和专业的手术器械及缝线,供学员练习试用。在理论授课的间隙,甚至会议午餐、茶歇的时间,国内和国际学员们都围在实践区周围,抓紧一切时间动手练习。张宪生、陶珍晖等亲自用模型向学员示范如何缝合人工血管、如何穿刺透析,如何进行血管吻合,事无巨细地传授着操作过程中的技巧和经验,很多培训学员都是第一次练习吻合人工血管,第一次用透析针穿刺人造血管,精巧的模型,充分的实践机会,大大提高了这次会议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学员们,不论是手术医生还是透析室的护士,都对本次会议提供的模型非常满意,模型实践可以说已经成为北大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培训班的固定亮点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据悉,北大医院在血液透析领域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北大医院血管外科在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建立以及各种疑难透析通路的并发症处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多项创新技术,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多年来北大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一直坚持以国际指南为标准,结合不同患者的临床情况,对复杂血液透析通路患者进行规范化和个体化兼顾的手术治疗,创新性地开展了前臂直型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全上肢直型人工血管透析通路、上肢动脉瘤切除+同期人工血管移植透析通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切除+同期自体血管移植透析通路建立、上臂人工血管移植透析通路建立、胸壁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建立、下肢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建立、开放手术与介入技术结合各种透析通路血栓闭塞再通术,在维护及并发症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贯秉承“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的原则,作到小病不懈怠,大病敢担当,在手术技术方面精益求精,坚持为每一名透析患者提供个性化透析通路建立方案。
张宪生副主任介绍,临床上,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人、急性肾衰竭病人、临床中经内科保守治疗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各种药物及毒物中毒及酸碱失衡及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经药物治疗不能纠正的病人,有些需要做血液透析治疗。血透,简单地说就是将患者的血引出来,用机器把血液输送到特制的“人工肾”(即透析器)里面,在此处将血液进行过滤,把血液内的毒素和多余水分清除,然后把血液输回患者体内。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是通过手术,把一根人工血管埋入体内,一端连接在动脉上,一段连接在静脉上。最终扎针的瘘管是一根类似于软塑料的人造血管。常见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人工血管瘘)做在小臂,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的位置可以做瘘。如果患者由于肥胖、糖尿病等原因,血管条件差,无法做自体瘘,或者自体瘘发生了血栓形成,动脉瘤等并发症,无法修复使用的时候,考虑做人工血管瘘。因此,人工血管瘘是自体瘘的重要补充,是避免长期透析管置入的重要方法。做成人工血管瘘的患者,可以避免使用血液透析管作为长期血液透析的手段,从而避免血液透析管相关并发症(血栓、感染、中心静脉狭窄等)。相比较自体瘘,人工血管瘘的优点在于:能穿刺的地方多;由于血管比较硬和粗,穿刺起来比较容易;成熟时间短,不需要等待3个月,有些新型血管甚至可以做完手术马上应用;人工血管瘘流量大,透析质量较高;能做人工血管瘘的地方很多,手术方法多样。相比较中心静脉导管,人工血管瘘优势更加明显,其感染、血栓的几率明显下降,透析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中心静脉狭窄(一种难以治疗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下降。
(医学部傅冬红/文 北大医院徐健/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