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现中国首例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报道了中国第一株“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的临床感染病例。该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王辉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广华研究员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对“超级真菌”中国菌株BJCA001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了其形态、毒力因子、耐药性和致病性特征。

  耳念珠菌(Candias auris)是2009年日本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病原真菌物种,因其具有多重耐药表型(对目前临床常用的三大抗真菌药物均具有耐药性)、引起的菌血症病死率高(高达60%以上)和治疗失败率高、诊断鉴定困难(易被商品化鉴定系统Vitek 2、API20C-AUX、MicroScan和BD Phoenix等错误鉴定为其他念珠菌C. haemulonii、C. famata、Candida guilliermondii、Candida lusitaniae、C. catenulata、C. sake和Rhodotorula glutinis),因而被称为“超级真菌”。近年来,“超级真菌”的生态源头尚不清楚,其能快速适应并可长期定植于环境物表、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

  洗必泰(0.05-4%)是耳念珠菌较好的抑制剂,但目前无有效清除感染或定植患者耳念珠菌的方法。“超级真菌”在全球不同国家快速传播,已造成严重的医院内感染。截至目前,至少20个国家已有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的报道,其中包括日本、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耳念珠菌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院设施表面,若感控措施不力易于导致院内暴发性感染,引起了全世界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及疾病防控部门的高度关注。

  中国第一株“超级真菌”耳念珠菌分离自一位76岁患有肾病综合征和高血压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通过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 MS)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转录间区)测序鉴定。该例患者在分离出耳念珠菌之前未送检任何呼吸道标本的培养,也未接受侵入性操作。该菌株与印度、巴基斯坦和法国等国家的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与多个国家报道的多重耐药表型不同,中国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阿尼芬净、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均较敏感。此外,研究还发现硫酸铜对“超级真菌”具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这为医院内感染防治、清除其在院内环境的定植提供了新途径。

  该研究发现,“超级真菌”在高温和高盐环境均能生长,其在不同生长环境具有多种菌体形态,包括球形、卵圆形和伸长型。在高浓度氯化钠条件下,菌体细胞伸长并呈现出假菌丝样形态。在耳念珠菌小鼠和大蜡螟感染模型研究中发现,“超级真菌”中国分离株在毒性方面比临床上常见的白色念珠菌弱;耳念珠菌在25℃、37℃、40℃甚至42℃高温下,仍然可以分泌大量的毒性因子天门冬氨酰蛋白酶Saps(耳念珠菌致宿主组织损伤的重要毒力因子)。该研究为我国临床“超级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国际同行进一步开展该菌的生物学研究开拓了新方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是集临床检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实验室,2010年12月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于2008年和2015年相继顺利通过ISO15189认可和美国CAP认可。2018年在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9项,2017年发表文章21篇,其中SCI论文11篇,中文核心10篇。

  附:通讯作者简介

  王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医学部检验学系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常委兼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药敏委员会折点工作组委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