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8名专家荣获第二届“国家名医”奖

  2018年7月20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健康时报联合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60家专业分会联合主办“第二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会上,揭晓了 “国之名医系列榜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八位专家榜上有名,他们是:创伤骨科姜保国教授、血液科黄晓军教授、骨肿瘤科郭卫教授、皮科张建中教授分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妇产科王建六教授、放射科洪楠教授、检验科王辉教授、胸外科刘军教授获得“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本届论坛以“推举医者榜样,引领尊医舆论,促进人民健康”为主题,旨在表彰临床工作突出、科研贡献显著、患者口碑良好的医生群体。

  本届推举程序更充分、更严谨。在公示环节,采取管理机关与社会评议相结合,对初选名单采取函询当地职能管理机构或被推举人所在单位意见,并开通社会监督邮箱,启动人民网、健康时报网络评议,并由学术委员会主席团审订初步评审程序、名单,汇集医疗管理机构及社会评价意见后综合确定。

  为确保榜单权威、客观、公正,本次大会设置学术委员会,来自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各相关分会、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代表,以及参选的三甲医院院长、学科带头人组成76人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来制定评审规则,确定评审程序,组织推举名医。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创伤骨科姜保国教授

  现任北大人民医院院长、创伤骨科主任、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北大医学部骨科学学系主任、北大创伤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国际创伤救治联盟主席等。

  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热情细致是患者对姜教授的一贯评价,为了更好的医治病患,姜保国采用最新治疗理念和技术,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因出色的临床工作表现,姜保国教授于2017年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从事临床30余年,姜保国在关节周围骨折、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等多个方向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作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姜保国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其中国际SCI文章8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近些年,姜保国带领团队致力于“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在国际上开创性地提出了“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的核心理念,并率先提出“在综合医院建立创伤救治团队以替代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新模式,该模式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之为“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的中国模式”。项目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及地区推广应用,大大缩短了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院前转运时间、呼叫会诊时间及急诊施救时间,使得创伤患者的平均救治时间缩短了50%,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内平均死亡率下降了40%。同时,姜教授作为国际和国内创伤联盟主席,更是加快了推动国内外创伤救治工作的步伐。

  因在严重创伤救治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姜保国教授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际顾氏和平奖、第十七届吴杨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此外,Lancet杂志专门刊登了姜教授的特邀综述和个人专访。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血液科黄晓军教授

  现任北大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常委会委员、亚太血液联盟常委会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等、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主委。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北大血研所就率先完成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例、全世界第四例骨髓移植手术。2005年起,黄晓军接过接力棒时,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团队,把原来的强项——骨髓移植变得更强,在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也要形成特色,有创新突破。

  十几年来,黄晓军带领团队建立、发展、完善、创建了国际首个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北京方案”,不仅让人人都有供者,解决了配型、抗排斥、抗感染、复发等环节的诸多难题,还成为国际上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主流方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获2016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之首。目前,不仅是中国,在意大利、韩国等几十家海外中心都在应用“北京方案”,全球超过50%单倍型移植病例使用这一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倍型移植中心。

  “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说服别人的过程。因为你需要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技术、完善体系。”为此,黄晓军不断钻研,找到移植后肺炎的解救办法,让移植后重症肺炎患者生存率由30%提升到70%多;创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CVHD的新型防治体系,为移植后合并症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此外,还开创发展了多种创新的血液疾病治疗方式。这几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次证实口服砷剂可替代静脉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实现不输液、不化疗治愈该型白血病奠定了基础,并发现砷剂耐药的新突变热点区。

  近些年,发表SCI 论文400余篇,任血液学TOP10 SCI期刊Blood、Blood Review编委,J Hematol & Oncol、British J Hematol副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骨肿瘤科郭卫教授

  现任北大人民医院骨肿瘤科主任,曾任亚太地区骨肿瘤学会(APMSTS)主席、国际保肢学会(ISOLS)主席,骨科领域最为权威的《美版骨与关节》杂志副主编等。

  骨盆骶骨肿瘤,曾一度被称作外科医生不敢碰触的禁区:因为肿瘤紧贴着肾脏、坐骨神经、髂动静脉等重要脏器和大血管,要在这个部位动刀子,一般人不敢。但是郭卫教授偏偏不信邪,用了15年时间干出了一条“保命又保肢”的生路,疯狂地工作在手术台上勇扫“雷区”,带领他的团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了更多患者有尊严的活着不断挑战极限,被业界誉为骨肿瘤手术的“亚洲第一刀”。

  15年间,郭卫团队将骨盆骶骨肿瘤手术做到了世界第一,骨盆年手术量250余例,骶骨年手术量300例,累计完成骨盆骶骨手术近3000例。说到这一数,郭卫难掩骄傲:美国一些知名中心,100年以来的病例数,和我们十年的病例数差不多!

  今天,郭卫更是带着建科仅20年的年轻团队在骨肿瘤诊疗领域享誉国际,做出了巨大革命性的创新,做全世界最难的手术,极大提升了我国该领域的治疗水平:建立了全身不同部位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方法,为6000余例患者成功的保留了肢体功能;开创性地解决了骨盆肿瘤整块切除及骨盆环重建、儿童保肢、骶骨肿瘤整块切除等世界性难题;在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患者的术后功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郭卫共发表300余篇论文,其中SCI收录90篇。18项研究成果为国际首次报道,7项为国内首次报道。出版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本关于骨盆环肿瘤切除重建技术的专著《骨盆肿瘤外科学》……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皮肤科张建中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前任主委、北京大学皮肤性病学系主任,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国际特应性皮炎研究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作为我国皮肤科学领域的主要领军人物,张建中对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毛发病、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有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特应性皮炎样移植物抗宿主病”,首次报告“妊娠股臀红斑”,首次发现RPL21基因是先天性少发症的致病基因;提出了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在国内首先发现游泳池肉芽肿病;领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科。他牵头组织了我国特应性皮炎、皮肤型红斑狼疮、荨麻疹、男性型脱发等多种常见皮肤病诊疗指南的制定,倡导和组织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基层大讲堂”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卫健委长学制教材《皮肤性病学》…

  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50多部,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和学术交流,为推动我国皮肤科的发展以及我国皮肤科与世界皮肤科的交流做出了贡献,2009年获中华医学奖,2013年被授予国际皮肤科联盟(ILDS)“杰出贡献奖”,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英文版“登峰计划优秀论文奖”和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杰出贡献奖。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妇产科王建六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会长、国际妇科癌症学会、国际尿控学会会员等。

  从事妇产科医教研工作32年,对妇科恶性肿瘤和女性盆底疾病诊治有坚实科研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他与他的团队潜心研究10余年,提出了子宫内膜内膜癌发病机制新观念,探讨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建立子宫内膜癌预后预测模型,开展子宫内膜癌综合治疗,使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高达90%,面对侵犯多个脏器的晚期复发恶性肿瘤患者,勇于挑战,联合多学科进行高难度手术治疗,延缓了患者的无瘤生存。针对子宫内膜癌发病年轻化趋势,开展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完全有效率高达84%,妊娠率和生育率居国际领先。作为全国女性盆底疾病小组副组长,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率先建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节约大量医疗资源,开展新的盆底重建手术方式,显著提高盆腔脏器脱垂治愈率,并降低并发症;鼓励开展临床转化研究,创建盆底3D解剖模型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研究,与大学研究机构强-强联合,构建新型组织工程补片,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注重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推广应用,联系13余年举办全国培训班,培训来自全国各地学员6000余名,出版发行手术光盘1000余套,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女性盆底疾病诊治工作。

  近年来,王建六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主编专著24部,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奖励,北京市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技创新奖、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1997)、吴阶平-杨森医药奖(2013)、“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等荣誉。

  “医生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氛围促成未来更多的名医。”作为教学院长,王建六这些年又多了一份责任,将自己数十年来的带教经验,整理提炼并推广应用到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中,立足于全科培养,从临床专业知识、基本知识、人文素养等方面做好医学生的全方面培养,为此深得同学爱戴,多次被同学们评为“心中的好老师”。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放射科洪楠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放射科主任,中华放射学分会委员、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影像系主任等。

  在中枢神经磁共振诊断和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洪楠,是国内最开始从事磁共振波谱研究的人员之一,他对健康人、脑梗塞、脑肿瘤等患者脑部以及骨骼肌肿瘤进行深入细致的磁共振波谱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对颅脑及骨骼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北大人民医院放在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他本人也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报、教育部等科研项目,获得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医学部SCI引用奖等荣誉。

  作为科室主任,学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科在更大的平台发展的更好,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近年来,洪楠做了两件事,一件“大事”和一件“小事”,两者紧密相连,一个着眼于学科发展,一个锁定在临床建设。

  所谓“大事”,就是推动成立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医学学系,2016年9月,该学系成立,洪楠任学系主任。借助这一平台,将医疗资源整合,同时借助医院优势学科的跨学科合作,把学科基础做深做厚,引导科室踏入长远发展的轨道。

  作为医技科室,为病人服好务的同时,也要为临床科室提供便利。洪楠常说:“报告不是给患者看的,而是给临床医生看的,一定要有服务临床的意识。”为此,这件“小事”就从报告下手,即是在科室全面推广结构化报告,也就是将医学影像报告根据科室、检查部位、病种等因素的不同,规范制作个性化模版,保障影像报告元素准确、全面,以配合临床医生的需求。不大的举动不仅规范了全科报告的格式,方便了临床,更是对医院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检验科王辉教授

  现任北大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北大医学部检验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常委兼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药敏委员会折点工作组委员等。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辉可谓年轻有为。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开始致力于临床微生物鉴定和抗菌药物耐药及耐药机制研究。

  作为一名女将,管理好这个大科室,似乎对王辉来说并不是难事。她不仅从专业细抓,还注重人才梯队培养。代领团队发现临床疑难感染病例病因,给临床治愈提供帮助,获得良好的患者和临床口碑;从我国临床重要耐药菌的自身特点切入,率先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动态流行病学数据和耐药的分子机制,及时监测医院CRE的暴发,为减缓耐药菌播散和感染防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此外,王辉重视临床微生物学学科建设,多次举办继续教育会议,积极组织和参与“中国基层医院临床微生物学培训(微光计划)”活动,极大推动贫困地区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合理用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准化和规范化;还组建一支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创新科研团队,强化团队科研和临床能力建设,实时追踪本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动态。

  在2008年通过ISO15189认可后,2015年更是带领检验科顺利通过已达世界顶级水准的CAP国家级实验室标准认证,成为当时北大医学部首家通过该认证的检验科实验室。2018年更是发现中国首例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为医院内感染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近些年,王辉共发表SCI 论文90余篇。主持及参与制定专家共识17项、临床指南3项、行业标准5项;主编“十二五”精品书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0 余项,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胸外科刘军主任医师

  现任北大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等。

  从1990年至今,刘军一直在北大人民医院胸外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在肺癌、食管癌及纵隔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肺癌、食管癌及纵隔肿瘤的综合治疗,以及胸部疾病的微创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电视胸腔镜为代表的胸部微创手术,使现代胸外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中华医学会胸腔镜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参与建立中国胸部微创技术的临床标准并积极在全国推广,为我国胸部微创手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刘军主任积极参与了“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方法的建立、临床应用研究和推广获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并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和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十余项的科研工作;在总结多年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在《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以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等SCI及国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50余篇。

  (人民医院宣传处 钟艳宇)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