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报道:北大肿瘤医院开展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活动
黑色素瘤专场:扫“黑”除“恶”,一马当先
4月15日中午,郭军副院长的讲座深入浅出,语言诙谐幽默、朴实且生动,现场气氛热烈。他深有感触的说,在黑色素瘤的诊疗上,健康教育真的可以挽救生命。黑色素瘤被称为肿瘤“王中王”,恶性程度极高且容易转移。幸运的是黑色素瘤大多长在体表,极易被发现,早期发现,治愈率及愈后生存率极高,所以黑色素瘤科普尤为重要。
他从什么是黑色素瘤?哪些痣会恶变为黑色素瘤?哪些人易患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的诊断标准等方面,对黑色素瘤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讲解。
他以一个非常惋惜的晚期病人例子讲到如何早期发现,还为大家总结了黑色素瘤的五大特点:黑色素瘤一般具有不对称,边缘不整,颜色不均一,直径大于6毫米,不断增高增厚等。他还谈到黑色素瘤治疗的最新进展,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改变了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这两种治疗方法代表了整个肿瘤治疗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所有抗肿瘤治疗研究的最前沿,给病人带来新的希望。
影像科普专场:“方寸黑白辨良恶:走进影像科”
在4月15日中午的讲座上,影像科的副主任唐磊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影像学的历史背景,从1895年发现X射线,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影像学包括了X线平片、超声、CT、磁共振、PET等多种手段,成像范围也涵盖了从头到脚基本全部脏器和组织,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唐磊副主任从一位就诊患者引出影像检查中患者经常提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做了B超,有时还要做CT、MRI甚至PET?为什么有时影像发现肿块很大我却没有任何感觉?要不要做肿瘤体检,实现在肿瘤没有症状的阶段早检出、早治疗?影像医生不是拍片的么,为什么要问我病史?为什么医生给我开了多次的检查,有必要么?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手术已经切掉肿瘤,为什么还要做影像检查?通过上述讲解,解决了大家在医学影像科就诊时的疑问。
唐磊副主任强调,医学影像已经成为防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大家能够科学认识射线,客观对待各项检查,医患携手,共抗癌魔!
MDT科普专场:MDT给患者带来希望
4月16日中午,沈琳副院长站在讲台前的时候,她不是以副院长和国内顶尖消化内科专家、中国胃肠道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发起人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的消化内科医生、一个MDT参与者的身份,以其亲历MDT开展十余年来的感受和收获与大家交流,与其说是科普,不如说是分享。她想将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收获分享给大家,让普通人了解MDT、让患者参与MDT、让医疗领域推进MDT,让MDT给患者带来希望。正是这种最真切的感受,带给了听众最震撼的冲击和感受。
什么是MDT?MDT的优势是什么,能解决目前胃肠道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什么痛点?MDT是如何给患者带来希望的?沈院长以一个亲历者、见证者的身份通过六个患者真实的病程向大家娓娓道来,最长的病程距今已经过去了九年多,可是说起这个患者的病情变化、诊疗过程和影像学记录时,沈院长如数家珍,一气呵成,当她说道这个患者已经宣布临床治愈的时候,那份满足感和自豪感深深的感染着现场的观众,相信此刻不少患者心中那已经几乎熄灭的希望火苗又熊熊燃烧了起来。
讲述的过程中,沈院长不止一次的提到了MDT带给了患者希望,甚至治愈了之前认为不可能生存的病例,每当此时,她都会表达对参与MDT患者的感激之情,他(她)们收获了MDT带来的生命的延长,但是他们也通过自身的参与,推动了MDT的发展、促进了医务人员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升起了之后患者生存的希望!这些进步的背后其实和医务人员的辛勤钻研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沈院长分享的过程中没有流露出任何的诉苦、居功之意,她的身上闪现着医学人文的光辉,体现的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
沈琳副院长深信,MDT这种模式能够让医生从多水平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治疗决策作出非常准确的判断和决定,把控每一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时间窗,给患者、患者家庭带来生的希望!带来幸福的生活!
医保知识专场:知否知否:医保有喜亦有忧
在4月16日中午的讲座中,冷家骅处长以“知否知否:医保有喜亦有忧”为题,讲述了与每个人相关的医保工作知识。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覆盖面的扩大,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一般疾病并不需要个人花很多钱。然而肿瘤和慢病造成的医疗支出可能演变为灾难性财务支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当这种风险如霹雳一般来临时,医保基金就成为了老百姓最后的防线,医疗保障成为了庇佑百姓的大树。
冷处长在讲座中说道:全民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是最大的保护网络,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医疗保障局负责具体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通过组合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需要加强基金监管水平。继续深入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构建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决不让医保基金成为新的“唐僧肉”。其中贯穿医疗保障事业始终的是医保信息和现代化管理。智能监控与分析利用,采用部门联动,多渠完整的健康信息整合利用达到这一目标。
尽管党和政府对医保如此重视,但医保资金仍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冷处长在讲座的最后也用顺口溜的形式告诫大家:医保不是唐僧肉,保障看病全靠他。健康责任在自己,健身没病最经济。小病不适分担些,大病来了有依靠。年轻力壮也参保,为了防老和共济。诚信尊重和互信,科学看病保安康。社保卡片是凭证,报销诚信里边装。医疗保障一棵树,众人护她得平安。
胃癌防治专场:现在行动,守护“胃”来
4月17日中午,门诊大厅座无虚席,季加孚正在作《现在行动,守护“胃”来》的科普讲座。季加孚院长从对你的胃了解多少?常见的胃损伤有哪些?胃癌是怎样的疾病?以及防治胃癌,千万不能踩6个误区等四个方向为我们分享如何科学防治胃癌。
误区一、胃病最常见,不要大惊小怪
季加孚说,胃癌早期症状比较隐蔽,且容易和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诊断及治疗的最佳时期。一旦出现体重下降、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和消化性溃疡等症状时,可能已经进展至晚期。因此,积极筛查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尤其是伴随多种胃癌危险因素以及出现上述症状的人群,早期行胃镜检查及定期随访十分重要。
误区二、做胃镜太痛苦,不是必须的
季加孚表示,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就是胃镜。对高危人群来讲,我们倡导从45岁开始,就要做胃镜和肠镜,建议每三年到五年做一次胃镜和肠镜,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发现你的早期病变。此外,高危人群一定要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普通人群而言,50岁以后,也要对消化道肿瘤进行常规筛查。
误区三、得了胃癌,束手无策
季加孚指出,我国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超过八成,应该在95%以上。即便是进展期的胃癌,目前临床上的五年生存率也超过了五成。北大肿瘤医院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在70%多。我国胃癌的治疗水平已经与韩国、日本非常接近了。
误区四、胃切除后,高枕无忧
季加孚表示,对早期的胃癌患者而言,做完手术就可以了。对于进展期的患者而言,还要接受术后的治疗。肿瘤的治疗效果用五年生存率来衡量。在五年之内,患者一定要坚持随访检查。如果能够跟上随访的步伐,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治疗,实现一个全程的管理、康复和治疗。
误区五、化疗加速死亡,保命要靠偏方
季加孚说,这是一个很错误的理念。现代医学的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都是通过循证医学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治疗速度快、效果好、支付得起,是降低疾病负担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误区六、隐瞒病情、避免打击
季加孚认为,得了肿瘤以后,要根据每位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如实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可以采取一定技巧,逐步告知,不能“吓到”患者。我们不能隐瞒患者,也应该尊重每一位患者自身的选择权,让患者自己来决定治疗中的重大决策。
季加孚说,我国胃癌的治疗越来越规范化、精准化,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通过以外科手术为主、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胃癌防治的明天肯定会越来越好。
用药知识专场:安全用药的一般原则
4月17日中午,药学部副主任刘颖为听众介绍了安全用药的一般原则。
很多患者朋友慕名来到我们医院,看过了心仪的专家,拿到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开始进行治疗。在大多数患者的眼中,这一过程中,药师的工作似乎微不足道,也就仅仅是把药从药房的架子上递到患者手里而已。但其实,正是这 “最后一公里”,也有着大学问,它可是跟用药安全和药物疗效有着重要的联系。
刘颖老师科普讲座的开场就点出了目前这种很普遍的现象,她说这些并不是为了突出药师的工作有多重要,而是为了告诉大家即使已经开具的药物回家使用的时候也大有学问。药品是每个家庭的常备物品,其储存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如果因储存不当造成药品失效,不但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同时,不建议将药品提前从药瓶、铝泡罩中取出,放在便携式药盒中。因为便携式药盒的密封性比较差,特别是在湿度较大的环境,药品极易受潮。另外,瓶装药品中的棉花在打开药瓶后应丢弃,而干燥剂应保留,并且对于有干燥剂的药品需要尤其注意药品保存环境的湿度。另外还需要注意药品的效期、服用方式和时间。
正如刘颖老师说的,药师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做到“保质、保量、正确服用、关注用药的每一个细节,保障用药安全”。他们也是北大肿瘤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全心全意服务就医患者正是北大肿瘤医院一直以来坚持的宗旨。
胃肠道肿瘤专场:“胃”雨绸缪 “肠”想明天
4月18日中午,我第一次有机会听苏向前副院长的讲座。说实话,一开始听我还是挺着急的,为什么着急呢?因为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一个慢条斯理的文人,我怕他讲的太慢了,让现场和直播前等着听胃癌、肠癌如何如何的观众着急了。可是听着听着我又忽然觉得:嗯,对!科普讲座就应该这么讲,这么讲听着就是舒服!苏院长用一种拉家常的方式很自然的拉近了他和观众之间的距离,隐去了繁多的医学术语和英文名词缩写,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语和听众交流,就像是百姓茶余饭后围坐一圈闲聊一般传授了专业的知识。我想,这也许就是润物细无声吧!
“胃 ”雨绸缪,“肠 ”想明天,苏院长的题目就很有诗意,胃癌、肠癌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什么最重要呢?我相信听过讲座的人已经都明白了:第一就是每一个人都要有提前检查的意识,所谓“上医”治未病,其实我们人都是自己最好的“上医”,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体检或是胃、肠镜将风险扼杀萌芽状态;第二就是我们要尊重医生、相信并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得了病不可怕,及时治疗、遵从医嘱是对患者来说最有效的途径。这些重点其实贯穿苏院长讲座的始终,但是听众丝毫没有觉得他啰嗦,反而频频点头示意,这应该就是一个科普讲座的最佳效果吧。
讲座结束还设置了互动环节,限于时间的原因,虽然不能满足现场每一位期待的患者,但是苏院长将每一个提问患者的问题都升华到了群体普遍遇到的类似的问题,并且按照每一类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讲解,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苏院长用这种最智慧、最高效的方式教会了广大患者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
医患携手,何愁不能攻克肿瘤的难关?
用药知识专场:药师告诉您正确的服药时间
我相信每个人都吃过药,但是您知道吗?许多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药物,顺应人体生物节律(如昼夜节律)的变化,不仅能提高疗效,还可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用药的依从性。药剂科张关敏药师在4月18日中午的讲座中详细回答了这些问题。
张关敏老师在讲座中解决了不少人对服药时间都有一些疑问,比如:某种药每天吃一次,应该什么时候吃?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每天吃三次,应该先吃药,还是先吃饭,还是边吃药边吃饭?想要明白如何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首先要了解服药的相关知识。张老师从服药时间的定义讲起,进而告诉大家昼夜节律与服药时间的关系并将常见的的服药时间例如空腹、饭前、饭后服药的优势和适用药物和大家进行了分享。
其实正确服药并不难,患者朋友可以通过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是咨询医师、护士、药师等医务人员来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以期达到最好的用药效果。但是张老师也指出有一些患者朋友在服药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用自己的经验主义去判断,可能会在错误的时间服用药物,达不到理想的服药效果。
现场很多听众一直举着手机在拍照或是录像,我想一定是张关敏老师的讲座切中了他们平时服药时不知道什么时候服用药物最合适的痛点,因此他们才会听得如此认真,这也正是北大肿瘤医院举办系列科普讲座的价值所在吧!
医患互动专场:抗癌路上,我们是战友
4月19日中午朱军书记的讲座可以说是这次系列公益微课堂中最特殊的一堂课了,为什么呢?他没有讲具体的癌种,而是站在医学人文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患者交流。
尊重,这是朱军书记在讲座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患者来北大肿瘤医院诊疗的过程中尊重是相互的,首先患者要尊重他的医生、相信医生,诊疗过程的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患者本身的病情和目前的诊疗技术,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医患配合协同,共同抵抗病魔,尊重并且相信医生是后续良好沟通和治疗过程的基础;其次,我们的医生也要尊重患者,诊疗过程中医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治疗方案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患者手中,医生要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利,治疗过程中也要尊重患者。在相互携手的基础上,共同走好抗癌路,努力达到治好、治愈的终点。
朱书记讲完后特意为在场观众留出了提问时间,谁也不曾想到,正是这一环节将这场讲座推向了最高潮。以往提问的观众问的都是关于个人病情进展的问题,这次的提问观众纷纷向医院表达了感激之情,并不是为了让朱书记指点自己,而是旨在向在场的病友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相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充满信心,定能快乐的生活下去!一位连续来听了五天讲座的大爷年前诊断出恶性淋巴瘤的大爷表示,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治疗过程的艰难都没有让他流泪,而是朱书记讲话中说的我们医生要俯下身去,用心关心患者让他流泪了。我想,一般的人是肯定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的,只有经受过病痛折磨的患者才能体会到这究竟是这怎样一种令人动容的境界和情怀。正是朱书记的讲座,他那亲切的话语,触动了这些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能够有勇气在众人面前分享这些他们最想表达的、最感激的话语,去勉励病友、激励自己,能够在抗癌的路上和这些战友们共同到达胜利的终点!
心理康复专场:你若睡好,便是晴天
4月19日,康复科张叶宁老师在讲座中介绍了关于睡眠的知识。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状态,睡眠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人为什么需要睡眠呢?
张叶宁老师的讲座中给出了答案。首先,睡眠状态人体能够节约能量,因为大脑虽然只占人体重量的2%,但消耗的能量却占人体总能量的20%,而在睡眠状态中,大脑消耗能量下降,保证我们身体其他重要脏器摄取能量,其次,人在睡眠状态才能真正活动修养生息,各个系统才能在一天的工作之后获得修整。再次,我们在睡眠中,大脑将我们白天保存在特定区域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牢固的记忆,并且灵感和创造力也是来源于这一时刻。
很多肿瘤患者会失眠,这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比如躯体不适,如疼痛、恶心呕吐等等,有些化疗药物以及化疗同时使用的地塞米松等可以引起患者出现失眠,再有很多肿瘤患者存在不良的睡眠习惯,比如较长时间卧床,作息时间被打乱。这些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况,比如刚确诊或者等待复查结果的患者,焦虑非常明显;而长期带瘤生存,或者疾病进展,面对复杂的治疗过程,有些患者会存在抑郁的情况,加上有些治疗药物本身会引起抑郁,所以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单纯来片“安定”不仅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让问题更加严重,并且长期服用,会出现药物的依赖,并且因为安定会让我们一直处于浅睡眠状态,对记忆力并没有帮助,老年人长期服用记忆力反而会下降。医学在不断发展,目前有更优于“安定”类的药物出现,并且如果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还可以选择非药物治疗的方式辅助改善睡眠,如行为治疗,冥想放松、音乐治疗等等。
(党院办 闫静怡 申鑫)
编辑: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