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五周年:全面开花的北大

合并五周年:全面开花的北大

  坚定的跨越,崭新的北大

     在位于北大校园中心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心馆,来自医学部的师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证件在校本部借阅书籍。据统计,自合并以来,医学部师生在中心馆借阅的图书为9537册。医学部图书馆的藏书量是30多万册,大都是纯医学类的书。而北大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藏书568万余册。合并前医学部的学生大都只能在本校图书馆借到医学方面的书籍,现在大不相同了。2004年8月9日,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正式使用Unicorn系统,代替了以前使用的鑫盘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与北大本部,也与欧洲、北美流行的图书馆系统正式接轨。

    “这个系统很重要,统一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是图书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以后所有的联合的工作全依赖于这个系统之上,对于两校合并后图书借阅的资格认证、更新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如是说。2003年底,北大中心馆开始提供Unicorn系统的相关资料给医学部,从总体上介绍系统的特点,并培训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参数设置清单、各业务部门工作流程等规范文档等等。不了解Unicorn系统不要紧,但是北大每一位从事教学科研的师生都深知图书馆对于科学研究有着怎样非比寻常的作用。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经验,尽快的加快两校的融合,北大多次组织两馆的主要业务人员去天津参观学习,了解天津教委如何实现多馆模式的运行。

     此时,相去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正式合并的日子已整整五个年头。两校在五十年多年前曾经是同一所大学,当时,北医是北大医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才分出去单独成为学院,而这个单独成为学院的北医又是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回归中国的最高学府的北大,正是回归母亲的怀抱,名正言顺、合乎情理。自此,北大也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事实上两校在合并以前的合作就已经十分频繁,1994年开始,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就开始同北医的相关专业联合办学,联合试验。1995年2月,北大与北医就在不改变原有投资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实行教师互聘,学生相互选课,联合试办长学制的医学班,共建一批学科群,联合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图书资料共享……协议签署当年9月,60名北医大95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始第一年在北大的学习,毕业证书将由两校联合颁发。而两校之间的合作更可追溯到80年代初。2000年的合并水到渠成、声势隆重浩大,江泽民总书记曾为此致信祝贺,对新的北京大学师生和全国教育战线的同志提出殷切希望。外报纷纷以“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近日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为题报道此次合并。

     北京大学目前的中科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北大教师、学者更频频在全国教师、教材、教学等评比中获得大奖。与此同时,北大的国际影响更是与日俱增,仅2004年一年,来北大进行演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就超过20人,来访的国家元首、各国政要、著名大学校长达100余位。不久前,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的由全世界88个国家的1300名专家进行的全球大学评比排名中,北大位列第17名。而在该报公布全球大学最佳人文学科研究排名中,北大更是位列第7位。合并后的北大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发展的勃勃生机,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合并模式

     合并并不只是两个字,用闵维方的话说,合并不是“拉郎配”,北大与北医的合并模式是“实事求是的模式”,因为有着不同学科、不同传统、不同文化的合并,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的进行合并;是“解放思想的模式”,要“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现成的模式,而接受最有利于北大北医发展的模式,因此是研究了国际国内许多著名大学与医学院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运行制度、理念之后得到的模式;是“与时俱进的模式”,要不断加强融合、学科交叉、详细的论证。北大的合并作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举措,牵扯到近年来高等学校办学的方针和政策:大学向重点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要培养多而且优秀的顶尖人才。

     北大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被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排头兵行为,合并也不例外。而当原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在2000年合并之时,两校已经分别在教育部、卫生部的领导下经过了50年春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结构性特征。“这种结构性特征具有巨大的惯性,即有组织结构性惯性,又有心理结构性惯性,”北京大学常委书记闵维方分析道,“正因为如此,新组建的北京大学必需积极稳妥地推进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世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要求,不断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合并后的北大实行统一的领导决策、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干部任命、统一的资源配置和财务预算的口径。同时,考虑到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日常运行中,给予医学部一定的自主权。2000年到2003年间,学校从“985工程”一期专款和争取到的其他款项中,注入4.7亿元资金建设医学部。在组织管理上,校本部对医学部的领导采取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跨学科交叉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另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时说过下面这段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首选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医务工作者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更要体现一种医学实践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正基于此,北大医学的高度共识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在21世纪的卫生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主动适应21世纪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改革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努力21培养世纪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高级医学人才。从这一方面来说,学科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与医学院校的有机结合为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比单科性院校更为宽厚的学科基础。

     2002年9月,北京大学医学长学制班首次招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八年制的学生先在校本部完成2年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基础教育,包括生物、化学、数学等理科基础训练以及公共英语课,然后在医学部本部进行为期2年的基础医学教育,然后在临床医学院即附属医院进行4年的临床医学教育,将长学制的教学计划完全纳入大学整体的教学轨道,让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整体的学科优势和校园文化扭转,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据介绍,医学长学制班学生至今已招收了三届901人,在各省很受考生欢迎,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本部哲学系、心理系、法学院专门为医学部学生开设了《法学概论》、《伦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等通选课,并与医学专家共同探讨开设适合医学生的人文课程《医学创新与发展概论》,医学部至今已有4402人次选修了包括以上课程在内的北大的通选课。此外,医学部的老师也通过通选课的平台向全校同学普及医药卫生及医学史的基础知识,医学部钮文异、张大庆等老师也为全校同学开设了《医学发展概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健康传播》、《医学史:西方医学传统》等课程。信息学院、经济学院等来自学校许多其它院系的同学都选修了这些课程,获益良多。

     2002年12月,北大成立了“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至今共组织了近百场跨学科研究的讨论,研究中心还启动了“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对健康影响”、“计算生命科学”、“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制”、“白血病定时定量PCR基因诊断芯片”等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还有30多项来自不同领域的联合研究的申请。北大充分发挥合校后的学科交叉优势:重点资助建设了14个研究中心,设立了学院建设项目9项、优秀人才奖励基金项目31项、跨世纪优秀人才匹配1项、社科基金匹配1项、基础与临床结合项目15项、临床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项目10项、一流人才引进与启动项目10项、青年启动基金项目23项、实验室与基地建设项目4项、创新项目17项……跨学科的研究充分认识到当今科学发展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对立统一的趋势,加宽加强了研究的视野与思路,并逐渐加大力度,实现了学科的浓度融合与互补。

     北大校领导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医学院!” 据了解,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医学院,世界一流的医学院绝大多数也都在综合性大学里。合校以来,一批新兴学科填补了医学发展中的空白,一批临床重点及与基础结合的项目得以启动,一批医学部与校本部的数理化、信息、跨学科研究相关项目纷纷上马,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得以引进……北京大学七所医院被评为2004年度首都公共卫生文明单位, 2003年度医学部SCI收录论文居全国同类院校和科研机构榜首,基础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北大医院的教授们纷纷在国际一流的医学杂志发表充分论文……毫无疑问,在北京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一种具有充分弹性和灵活性的医学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也正在北大积极稳步的推进。

                                            (宣传部摘自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