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之行(图)
延安之行(图)
发布日期:2006-07-06
6月29日至7月2日,为庆祝建党85周年,公共教学部哲学社会科学系一行11名教师赴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了参观考察,以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陶冶自己的情操,进一步增强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性认识。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延安本来是一块平凡的黄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改写了延安的历史。从1935年到1948年,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安,不仅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革命圣地,更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家园。我们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崇敬的心情,去拜访一段历史的遗迹,感悟一种人生的经历,探寻一种精神的真谛。
经过漫长的旅途,我们乘坐的汽车风尘仆仆地驶入了延安市区,远远就看到了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延安宝塔。就是这座普普通通的宝塔,作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艰辛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卓越功勋,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我们首先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远远就看见了中央大礼堂,走进去,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就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举行。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头像,庄严醒目,礼堂四周的墙上插了二十四面党旗,置身其中,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次大会的热烈氛围。从中央大礼堂出来,顺着参观路线,我们来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会议室,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关于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由此产生。随后,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周总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工作生活过的窑洞。粗实的木凳,简单的床铺,昏暗的油灯,见证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的革命历程。
参观完杨家岭,我们来到了枣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园子中央座落着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是在这里作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决定的。在依山的斜坡上,分布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中央领导的旧居,依旧是一排排简陋的土窑,一张张朴素的桌椅,一盏盏昏暗的油灯,对我们心灵的触动却无与伦比。
在杨家岭和枣园革命旧址,虽然参观时间有限,还没来得及细细观瞻,但仅仅是一路走过来,我们的内心深处就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在延安的土窑洞中,身着布衣棉袄、吃着小米窝头的毛泽东及其战友,运用过人的智慧,靠着全国人民的支持,是怎样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万千重围困,毛泽东坐在杨家岭窑洞外的那张小石凳上,是何等的自信、豪迈!
在返回的路途中,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今越来越不容易被感动的我们,心灵却依然沉浸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在那样的氛围、那样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些湿润了。
通过这次短暂的延安行程,我们真正地理解了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精心培育和全面形成的一种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联系实际、发扬民主、战胜困难、经受考验、约束自己的先进的群体意识和崭新的总体风貌。延安精神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的公仆精神。延安精神的根本标志和特征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大家纷纷表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落实贯穿于自己教研工作的始终,使伟大的延安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公共教学部哲学社会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