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坦君院士――初步揭开衰老之谜的人
童坦君院士――初步揭开衰老之谜的人
发布日期:2006-01-15
那天清晨,我在校园里遇到了童坦君教授,他对我谦和地点头微笑,伸出双手,虽然天气寒冷,但他的手很温暖。我又一次想起了最近我到他办公室采访,我一再说不要麻烦了,但童老师还是亲自为我倒了杯水,是一杯白开水,有如他的为人处事一般,朴素而热诚,我喝着水,听他讲自己的故事,和对世事的理解,心里一片澄明宁静。
“我遇到了好老师和好学生”
05年12月,童坦君教授当选院士的消息传来,北医人都很高兴,尤其是他的同事和学生非常兴奋,他们专门买了一大束鲜花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深情祝贺。但是童坦君和他的夫人、与他同在一个研究室的张宗玉教授却很平静。这样的平静和坦然一如两年多前我采访他们夫妇一样,当时他们关于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的研究被媒体广泛报道,并入围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当时,童坦君教授和他的“黄金搭档”张宗玉教授潜心教学科研、µ淡泊名利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申报院士,童坦君一直都是很平和的心态,他的同事和学生说,童老师根本就不想报,他总觉得自己不够格,多年来都是如此。这次也是在同事和学生的撺掇下申报的。对于能够当选院士,童坦君说:“我能当选院士一方面是因为我有好老师(刘思职院士),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有好学生”,他把荣誉归功于他的老师和学生。
童坦君教授当选院士的深刻意义在于,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他所从事的老年医学基础研究方向的认可。童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迄今为止第一位以老年医学基础为申报和研究方向而当选的院士。据统计,一个人的医药费用有三分之二花在老年阶段,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其医疗费用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老年医学越来越重要。童坦君教授的研究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延长老年人的健康期。
“站着想,坐着想,躺着想”
1978年童坦君考取我国首批赴美留学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研究访问,并获NIH颁发的博士后结业证书。1979年初,他和其他赴美留学访问学者一起受到在美国访问的邓小平同志的接见。1986年童坦君再度赴美,在加州大学、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做研究访问。70年代末至80年代研究发现生物体液中存在抑癌活性物质(中国科学,英文版1979),生长因子干预Ô癌基因转录因子及DNA甲基化(中国科学,1993),某些发现与国际同步。
1988年童坦君涉足老年医学基础研究,与张宗玉教授共同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理念与技术系统地引入我国衰老研究,这在国内是第一家。他们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乃至基因水平进行研究, 建立了以衰老分子机理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培养了一批衰老分子生物学研究人才。到目前为止,他们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生24人,硕士生14人。童老师非常重视教学,讲课思路宽阔,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凡在细胞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室工作或学习过的人,都知道童老师的两句名言,一句是:“奋斗,奋斗,再奋斗”;另一句是:“站着想,坐着想,躺着想”。童老师常以此教育学生。几十年来,童坦君正是身体力行着这两句话,衰老研究是考验研究者的细心和耐心的一项磨人的工作,首先取材困难,培养细胞时间很长,而且稍不留心就可能前功尽弃,动物实验的周期就更长了,实验周期长导致了衰老研究出成果的时间更长。多年来,童坦君废寝忘食,几乎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他一贯都是这样踏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因此,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童坦君和他的课题组在衰老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果,有的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童坦君也成为国内衰老分子机理研究的领军人物。
多年来,童坦君在国际专业学术杂志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其中SCI收录的英文论文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发表中文研究论文160余篇;综述数十篇。他主编的《医学老年学》是第一部系统引入分子生物学现代理念的中文老年医学专著。
童坦君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93年,以"加强能力,提高研究生质量"为题,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表皮生长因子对Ô癌基因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1998年《医学老年学—衰老与长寿》一书获卫生部科技著作三等奖;1999年“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因细胞衰老机理方面的研究业绩,为中国科学院提名为2000年Faisal国际医学奖(当年主题:老年医学)候选人;2001年“细胞衰老过程中基因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研究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细胞衰老与基因功能状态相互关系的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课题“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作用机制及其负调控”入选“ 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2年被选为“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创新标兵。
200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任主任,倡立普及与提高并重的“中华健康老年网”,点击率已超过11万人次。
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细胞与分子水平判断老化程度,是多年来老年医学追求的目标。童老师 带领课题组建立了一套细胞衰老定量指标,率先在国内开展端粒、端粒酶与衰老相关性研究。他们的研究室是国际上细胞衰老检测手段较完备的实验室,建成了7种为国际承认的检测手段,不仅可用于衰老研究,还可用于检验药物抗衰作用,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另外,他们还从环境与遗传两方面进行衰老研究,得到细胞衰老理论的创始人Hayflick教授的肯定。他们在寻找衰老相关新基因,深入研究细胞其他重要衰老相关基因及信号传递通路方面,也做了大量系统的、创新性工作。他们意外发现衰老相关基因p21可保护衰老细胞免于凋亡。p21这一新功能的发现,获得美国细胞生理学杂志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生物学问题”。
童坦君领导的研究室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细胞衰老相关基因及信号传递通路研究。1994年起他们选择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抑癌基因p16进行有关研究,在国际上首先证明p16基因通过调节Rb蛋白活性,不通过端粒酶,就可影响端粒长度,DNA修复能力与细胞寿命。初步阐明p16是人类细胞衰老遗传控制程序中的主要环节,这是我国学者在人类细胞衰老机理研究上取得的Ô创性贡献,这项研究成果已在国际上引起重视。
美国阿尔巴马大学一位教授写《生物学方法学》一书,他专门邀请童老师写“老年研究方法”这一章,而且允诺童老师可以随便挑选目录中的章节来写。香港大学教授也希望能够和他们合作,一起申请基金,并称赞他们的研究室是国内最好的研究室之一。国外的著名杂志如英国的生物化学杂志(Biochem J)、实验老年学杂志(Exp Gerontol) 来函要求他们投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童坦君都属于传统知识分子意义上的那种,可 说是艺高德劭,德艺双馨。研究室的刘新文老师说:“童老师做学问很‘正派’,写文章从来不搞‘挂名’,所有署名的人必须得对论文有贡献。”童老师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吃的穿的都很平常。刘老师还说,别看童老师年纪大了,电脑玩得“溜”着呢。在实验室,童老师比学生来得还早,学生看到老师那样勤奋,也不好意思有丝毫懈怠。
据童坦君介绍,衰老研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过去的研究方向是整体器官研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现在是在细胞水平研究,以后还要做模式动物研究,但是又不能把动物研究的直接结果用在人的身上,因此,动物研究还要多样化,不仅要在细胞水平做,还要在器官水平、整体水平做,这样衰老机理研究才能跟上时代。以后还要扩大衰老研究的范围,现在我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如掉队就很难补上,老年医学基础研究对老年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童老师又在计划着下一个奋斗目标了,这就是一个学者真正的追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童老师深情地说:“北医的院士和专家都很努力,我有时打电话到他们的家,常是找不到人,都在办公室,晚上也是这样。”他认为,医学部的学术氛围很浓,将来还会有不少人成为院士,但把当选院士作为目标来追求是不可取的,关键是要爱好这个行当。他以学术大家的品格超越着学术大家所带来的荣誉,他坦荡又坦然,不愧为“坦君”。
对细胞衰老机理研究不懈追求,攀登新的高峰,造福国计民生,那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天地,在那里,有着最吸引童坦君院士的美景和胜景。
(宣传部 梁峰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