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永远在我心中――我的祖国母亲

征文:永远在我心中――我的祖国母亲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人们常说,第一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蠢才。不错,如果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么,就是再美妙的比喻也会失去光彩。但是,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即使你用它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也同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那么这是个什么样的比喻呢?那就是,当你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想到我们的祖国时,你一定会把祖国比作母亲。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是我们灵魂深处最美妙、最动听的音符。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都是祖国母亲的儿女,都是在祖国母亲的哺育下健康成长起来的。正因为有了祖国母亲的繁荣、昌盛和富强,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才会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才会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读书、学习,也才会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兄弟、姐妹一起沐浴和平的阳光、享受亲情、友情和真情的甘露!可是,如果没有了祖国母亲这棵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我们的生命又将会是怎样的灰暗而苍凉!
 
    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她的民族就会挨饿爱冻;当祖国弱小时,她的人民就会受辱被欺;当祖国富裕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快乐幸福;当祖国强大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历史早已雄辩的证明了这一点。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的身躯时,上海公园的门口挂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进祖国的胸堂之时,无数人民群众就残遭屠戮;而当新中同的旗帜高高升起时,中华儿女就站了起来;当祖国女排站在冠军台时,海外华侨也都扬眉吐气。祖国和人民,正如母亲和子女,是耻辱与耻辱连在一起,幸福与幸福连在一起,血肉与血肉连在一起,命运与命运连在一起!这就是“祖国——母亲”这个比喻的真正内涵。
 
    报效祖国就是热爱母亲。历史上,多少中华儿女像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屈原抱石投江,为的是祖国;文天祥慷慨悲歌为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脸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视死如归,所报者还是祖国。为了祖国,一代又一代的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热血和生命。正因为如此,著名诗人艾青先生才会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里深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追求和具体行动。那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的追求是,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我们中的大多数的追求却是,到公司去,到海外去,到钞票最多的地方去。我们应该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也不能简单否定到公司去、到海外去、到钞票最多的地方去。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应该到海外去学习,求得更多的有用知识,但不能去了国外就不回国服务了,至少也应该为祖国服务;到外国公司去,可引入资金,引入技术,但决不能帮外国人宰中国人,当“汉奸”;钞票多一点也没关系,但不能因自己想多一点钞票,而挖人民、挖国家的钞票。要富裕,首先要顾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不管到哪里去,都要饮水思源,心系华夏,服务祖国。
 
    中国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刘有成院士经常现身说法,对学生们说,“我自己走过的路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无论是中学、大学,还是在国外,或是回国以后,都是这样。旧社会中国很弱,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我们的民族责任感是相当强烈的。许多优秀知识分子,怀着科学报国的理想,献身科学,投入救亡运动。今天的祖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年轻人,成才的环境好多了。所以,年轻人理应有更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时刻牢记了‘天才出于勤奋’的古训,为祖国更辉煌灿烂的明天,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威望而开拓进取、奋发成才”。“对游子来说,祖国永远是母亲!”。他1954年底回国,担任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成为当时兰州大学最年轻的教授。1957年又挑起了化学系系主任的重担,此后二十多年中,刘有成带领大家艰苦创业,使兰大化学系跻身于国内外知名的化学系行列。他培养出60多名博士、硕士,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等殊荣。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9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奖励,并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选院士从1975年开始,在当时照排机国外也只有一代机,二代机和三代机都还在探索实验阶段时,直接研制四代激光照排机。坚持多年,研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彻底改变了我国沿用几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在我国还不普及的年代,王选就敏感地抓住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从汉字信息压缩理论,再到信息压缩释放技术应用,并在计算机蓬勃发展初期实现了产业化,成为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典范,被誉为“当代毕昇”。他从事激光照排研制时中国还比较穷,印刷厂渴望淘汰铅字,但又无法承担高昂的设备更新费用。1981年,日本东芝公司报价2000万美元,愿为中国某大报提供整套照排系统,但被否定。正是这种对性能价格比的强烈追求,使王选的团队不断创新,首次设计出了提高字形产生速度的专用芯片,降低了成本,不仅体积小,而且比国外同类系统起码高十几倍。首次使输出逼真大样的印字机,与精密照排机共享一个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显著降低了成本,这一技术保持了多年的领先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谈到王选选择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原因时说:王选认为如果当时紧紧跟在西方人的后头研究的话,我们就只能花国家的钱、耗费自己的青春来证明他人的工作做得有理或者无理。正是王选将自己一个科学家的命运跟自己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联,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真理的追求转化为他创造奇迹的最大动力,他才领导方正集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祖国母亲养育了我,我要我的母亲永远富饶、荣光、自由!
                                   
 
(药学院研究生总支    赵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