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做和谐发展的北大人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做和谐发展的北大人

     “荣辱”一词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道德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以一种“耻感文化”的呈现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名言警句,彰显了“荣辱”的价值判断对于中国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近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一些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勾勒,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尺。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天中国的大多数民众已经达到“衣食足”的状态,物质基础的不断夯实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力度的加大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纵深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遭到某种程度上的冲击、颠覆,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尤其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学生而言,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可以在今后弥补,但倘若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很容易受一些不良风气的诱导,给自己的人生之路带来负面的影响。

    近年来,青年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等现象就是这种负面影响的现实例证。由此言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年学生构筑了一个“参考系”,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变革时代和转型时期,只有不越过这条“道德底线”,才能追求更高的道德实现,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的继承,更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搏和时代精神的把握。

      事实上,“八荣八耻”所提倡的许多道德规范都囊括了北大精神的组成要素,尤其是在北大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2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这一重要论述对北大青年而言便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涵义。从“五四”运动至今,一代代北大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道德风尚,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时代先锋”。前不久逝世的王选先生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报国、忘我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远的志向和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高深的战略眼光和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高尚的人格和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都可以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映照,也作为一个身边的道德参照,给北大青年树立一个榜样、带来一种力量。

    由此言之,北大学生不仅应当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应当按照“八荣八辱”的要求,提高内在道德修养,促进自身和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精神追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再次扮演“先锋”的角色。

 

(摘自《北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