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敬业乐群的行走者
万有:敬业乐群的行走者
发布日期:2006-03-23
——记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万有教授
他说,他正行走在一个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是学校发展、国家发展的过程;
他说,他的个人目标是和整个研究所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他说,他个人和研究所都正处在爬坡阶段。
他谦和地微笑着,话语中充满着真诚和自信,我不禁感叹,他的眼界和心胸是那么宽阔,而他是那么年轻。他就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万有教授,他重任在肩,身兼数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和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副主任。他还有很多学会与社会兼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委员兼学术秘书,等等。
热爱生活 乐观自信
万有出生在大别山边缘的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多,从小吃过很多苦,刚到北京的时候,万有和父母、妻子、孩子五口人住在一间二十多平米的房子里,而且一住就是三年,经济上也比较拮据。但是万有一直都很乐观,万有的妻子说:“即使他什么都没有,信心也很十足。”乐观即是“万有”。
一个和万有进行过科研合作的外国人也这样评价他:“万有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动脑筋,在他那里没有什么事情干不成。”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从来不叫苦,不抱怨,面对困难和问题,他总是说:“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和他在一起,让人感觉很敞亮。
万有为人光明磊落,他认为他能走到管理岗位上来,纯粹是大家对自己的信任,他不认为自己有多高的领导才能,只是没有私心地尽心尽力做好工作而已。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只要他想到了什么就提出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智慧,而不是认为这不是自己分管的工作职责范围就不去管它。
万有是一个学者,但他不仅仅只是埋头做学问,他热爱生活,对什么事情都关心,无论做什么都怀着满腔热情去参与其中。社会实践时,他忙着给很多人照相,回来后还主动把照片发给各位同事。他给人的感觉非常年轻,这种年轻是超越年龄的。
熟悉万有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父亲。为了不至于几天都见不到心爱的女儿,万有每天都尽量回家吃晚饭,吃完饭再回实验室。就这样还是“遭到”了十岁女儿的“讽刺”:“全世界有六十亿人,爸爸一天见一亿,两个月才轮到我一次”。
勤奋自勉 敬业乐群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万有不仅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而且还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从1993年到现在,万有共申请到18项来自国家、北京市、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大学的各项基金,1998年还受到美国NIH的基金资助。他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2001年,年仅38岁的万有,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万有是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2004年,万有入选国家人事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财政部等批准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多年来,万有共发表研究论文63篇,参编书籍7部。近年来有20余篇研究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国际性学术刊物上。
面对国际国内的学术压力,万有认为现在的北大神经科学研究所正处在爬坡阶段,前景非常好,他充满信心。用他的话说就是,除了压力,就是努力。万有一直在做慢性痛机制的研究,慢性痛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的范畴,没有一下子就能吸引眼球的地方,但万有认为,这是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而且富有挑战性,患者需求量也很大,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要和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打交道。他对自己目前的科研状况评价是,从原来的不做慢性痛到可以站稳脚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课题进展比较好。他感到幸运的是,每次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等都能中标。
万有说,他的个人目标是和研究所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一流的大学是由一流的系、所决定的,一流的系、所又是由一流的教授决定的。如果我们没有雄心壮志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所,那怎么能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呢?在研究所的管理上他花费了很多时间。他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使大家都能够顺畅地开展研究工作的机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所的基金、仪器都是公共的,他要做的是既不浪费经费又能充分发挥仪器的作用。三年前,他力主实行研究经费相对分开,各个教授独自负责自己的课题经费,需要协调的是管理公共仪器,技术员的公共服务,在管理过程中,他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个教授的利益,让大家心情愉快地工作。
在研究所,他比很多学生来得早,走得晚,因为如果不在实验室,很多事情就不能立即处理。他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对工作和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使得他能把大家较好地团结起来,从而在实验室形成良好的氛围。最近,研究所引进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有克服了办公空间有限的困难,给他安排了一间办公室,而万有自己却没有独立的办公室。万有还帮助出国的教授带研究生,帮助其他教授的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在同事们眼里,万有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发表看法,是一个实干的人。
他尽量做到不要因为做行政工作而影响研究工作,他把自己的休息时间、业余时间都挤出来。他不住在校园内,但经常晚上十二点以后才回到家。夏天的夜晚回家还算凉爽一些,但冬天夜里的冷风一吹,回到家就影响入睡。有一段时间他总觉得干活使不上劲儿,大概是透支得太厉害了吧。
志向高远 赤子情深
在一次题为“青年知识分子成才之路”的讲座中,万有讲道:“一个人 的理想应该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结了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爱国的情操,正直的人品,良好的自信,平和的心态,合作的精神,勤奋的工作。这可以说是万有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万有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博士后出站后不出国是他自己的选择,后来出国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他想的是,国家培养了他,他要回报国家,要“教中国自己的医学生”,美国总归是别人的地方。
万有称自己人文知识欠缺,但我发现,他身上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愫,在工作中、在思维方式上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曹老师和韩老师这样评价万有:“万有工作有思路,作风深入,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必要时亲自找学生谈话”,“万有是农民的儿子,非常平民化。肯吃苦,肯投入,有奉献精神。”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他总是尽快赶到第一现场,协调各种关系,妥善处理问题。他充分体谅研究生的苦衷,从学生的利益和角度出发,说服导师们拿出一定的经费来补贴研究生的生活,唤起大家对研究生群体的关注。面对研究生分散、管理困难的问题,他率先提出建立研究生班,并设党、团支部,实行有序管理,进而推动了医学部出台建立研究生班的相关文件。
万有工作头绪繁多,负荷很重,但是他生活得很简单。在工作中他首先考虑的是大家的利益,怎样把管理工作做得更科学、更合理。他认为自己是在和学校、和国家一起共同努力,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地方。万有从不给自己设立目标,最终目标也不是自己所能设定的,只要方向选择对了,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它。他可以做到的是,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分钟。
万有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一个集体中才能进步,如果研究所是松散的,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会做出什么成绩来。有时候尽管很苦很累,但他认为这样的苦和累是有意义的。
我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荣格的著名公式:“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体现自我价值,需要把自己融入“we(我们)”这个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万有就是这样的一个实践者,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北医奋进的中青年集体。习惯于和集体一同进步、一同发展的万有,行走得是那样从容、自信。
(宣传部 梁峰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