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营养提上“十一五”日程
公众营养提上“十一五”日程
“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夏家骏、冯平、丁瑜、彭嘉柔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改善公众营养写入“十一五”纲要草案
公众营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食物营养的供给和保障水平,以及与其相应的体格、智力生长发育和健康的总体状况。公众营养改善行动是由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各界参与的一系列涉及公众营养改善活动的总称。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夏家骏指出,草案不仅首次提及“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还对“公众营养”及“公众营养行动”首次给出明确定义。这是我国营养改善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国政府改善国民素质,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最具战略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瑜分析,膳食营养缺乏、营养失衡、营养过剩所造成的营养性疾病,在整个疾病谱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都在提前;而且正在出现一种由高收入居民向中、低收入的居民转移的发展趋势,以致成为目前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
我国不少饮食习惯是引发营养性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指出,城市居民畜肉类和油脂类食物消费过多、农村居民谷类食物消费量下降幅度过大。此外,我国谷类食物消费中,米、面之外的其它谷类和薯类消费比例偏低,而且仍在较快下降;豆类和奶类(尽管增长幅度较大)制品的消费量过低,以及食盐摄入过多等现象均应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员彭嘉柔指出,“营养盲”超过文盲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加大全民教育力度,尤其是从学生抓起。当前正是我国病谱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宣传营养知识,推动营养习惯改善工作可以有效地遏制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速度。
强化食品是最佳途径
如何改善公众营养水平呢?冯平委员认为,根据世界各国成功经验,强化食品是改善公众营养的最佳途径。他解释道,改善公众营养通常有3条途径:合理膳食、食物强化和营养素补充。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食物多样化应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条件、饮食习惯和营养知识等限制,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利用营养素补充剂也是一种能够迅速见效、方便易行的方式,但是由于价格较高一时还难于普遍推广。实行主食品强化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它对解决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的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都是非常适宜的。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用立法或者倡导方式推行面粉强化。
公众营养改善工作是一件横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两大领域,综合性很强、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委员们提出建议,“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需要统筹规划领导,应该有专门机构负责。建议成立国家营养工作委员会,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完善法规。
(北医新闻网摘自《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13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