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部科研人员探索脂蛋白脂酶缺陷发病机理

我部科研人员探索脂蛋白脂酶缺陷发病机理

     近日,记者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对脂蛋白脂酶(LPL)缺陷的基因疗法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最近一期的国际知名杂志---荷兰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通讯》上。  

    该所副所长刘国庆教授告诉记者,LPL缺陷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我国估计约有千名患者。目前,对此病尚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去年,该所和山东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例LPL缺陷的患者,为一38岁的女性,表现为极度高甘油三酯血症(11毫摩尔/升,正常人低于1.7毫摩尔/升),其血浆呈牛奶样乳白色。最令患者痛苦的是,从幼年开始她就频繁发作胰腺炎,即使食用几粒花生米都会诱发。这是我国确诊的首例LPL缺陷患者。  

    研究人员提取了该患者的基因,通过测序发现,该患者LPL基因第一外显子和第六外显子各有一处突变。其中第一外显子的突变发生在起始密码子上,这是一种罕见的突变。研究人员构建了能够表达这两种突变体的LPL基因表达系统,通过在体外细胞培养中验证,发现第一外显子的突变可以导致基因表达量大大下降,只有正常的3%;而第六外显子的突变可以导致基因表达的蛋白失活。这两处联合突变,导致只能在细胞内产生极少量无活性的脂蛋白脂酶。  

    为了深入了解LPL基因的功能,进一步弄清该病的发病机理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刘国庆等与加拿大的合作者一起成功建立了LPL基因敲除小鼠。这种小鼠在出生后48小时内完全死亡。但是他们巧妙地运用一种LPL447突变体救治小鼠,使其存活至成年,并表现为极度高甘油三酯和自发性胰腺炎,与人类LPL缺陷一致。科研人员利用这种小鼠模型,深入探讨了LPL缺陷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法等等。结果发现,这种小鼠除了血脂异常增高以外,还存在显著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为血浆黏度大大增加。同时,红细胞的变形性大大下降,红细胞电泳率和膜的流动性下降,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红细胞大量变形。他们推测,由于小鼠脂代谢紊乱,其红细胞的脂质成分也发生了改变,这可能是引起红细胞功能改变的原因。这些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助于理解LPL缺陷所导致的胰腺炎的发病机理,也有助于解决LPL缺陷是抑制还是诱发动脉硬化的争论。  

    现在,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患者体内是否有少量LPL蛋白,如果有,将考虑对其进行基因治疗,以解决患者的长期痛苦。

(北医新闻网摘自《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