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2007年6月15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在北京大学对“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验收。来自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研究所沈岩院士、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徐建国教授、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教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所长曹务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学院院长王嵬教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赵仲堂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叶冬青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验收工作,组长由沈岩院士担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医学部副主任方伟岗教授、科研处处长沈如群教授、基础医学院周春燕副院长,教育部科技司、北京大学科研部及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领导、公共卫生学院各系主任参加验收会。验收会由教育部科技司李渝红处长主持
 
    柯杨教授代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领导致辞,她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和支持,重点实验室从2003年批准立项进行建设以来做了很多工作,推动了公共卫生学院的整体发展,作为交叉学科的平台和代表,它的辐射作用最为显著,与临床的结合带动了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与基础的结合带动了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而人群基地的建设和研究则促进了整个医学研究的发展。
                                               
    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永华教授作了“流行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报告”,他从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建设任务、建设期间研究工作进展、建设计划执行情况、硬件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实验室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实验室中长期工作设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汇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立明教授对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与人才梯队建设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在听取胡永华教授的汇报后专家们就重点实验室与学科发展、学院之间的协调发展、流行病学科的现场如何纳入管理中、兼职人员的管理与协作等方面提了问题。专家讨论时建议加强传染病的重点突破与重大疾病的结合;加强现代流行病方法学的研究;加强重大疾病数据的开发与利用。
 
    专家们现场考察了重点实验室,并检查实验室有关材料,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目前该实验室人才队伍数量较为适宜,结构较为合理,通过积极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初步完成了新老交替,建立起一支既具备高学术水平又富有奉献合作精神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在硬件建设与配套条件建设中完成了预定计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宜,运行良好,且有完善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在建设期间,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为我国流行病学科研与教学的重要基地,为我国预防医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专家组一致同意该实验室的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总结会上,胡永华教授感谢各位专家给予的评价,并表示将认真改善目前实验室尚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实际需求,加强现场流行病研究,解决政府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与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好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医学部副主任方伟岗教授总结发言表示感谢各位专家的支持,医学部将继续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并要求重点实验室在管理上要更加规范,在建设上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把握研究方向,加强队伍建设,注意培养人才积极引进人才,不断增强科研竞争力,向更高的目标不断努力。
                                                                     
 
  (公共卫生学院 周小平)
附: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介绍:
 
    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主体建设。教育部于2003年11月批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并于2004年9月通过专家组论证。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重点实验室建设卓有成效,极大地推动了流行病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设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六个功能实验室,构成重点实验室的基本组成和学科框架。
 
    北京大学医学部高度重视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从“985”经费中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建设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2003年来,重点实验室原有面积840平方米,新增面积850平方米,总面积达1690平方米增加设备共计185套件,共计1293.6万元,其中万元以上的设备66件。建设期间,承担科研项目共计91项,科研经费2525万。发表论文500余篇,实验室成员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的SCI收录论文有28篇,累计影响因子122。获得科研、教育成果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