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北大之光:许智宏在纪念马寅初座谈会上的致辞

永恒的北大之光:许智宏在纪念马寅初座谈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我们在北京大学聚会,纪念我们的老校长、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伟大的爱国民主人士马寅初先生诞辰125周年和《新人口论》发表五十周年。

    1927年12月19日,在杭州北大同学会举行的纪念校庆二十九周年集会上,马寅初先生曾经发表《北大之精神》的演讲。他提出: “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1951年5月,马寅初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57年7月,马老提出宣传避孕节育以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遗憾的是,1958年起掀起了全国性的对马寅初先生经济理论和人口学说的不公正批判。我是1959年进入北大学习的,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马老因此蒙冤二十载。但历史最后证明马寅初先生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马老敢于坚持真理的风骨,崇高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践行了他倡导的“牺牲主义”的北大精神,永远是我们北大人学习的典范。

    首先,我们要学习马老爱国爱民、坚持真理的精神。

    纵观马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马老身上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操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的荣辱兴废都与他的爱国主义、独立思考和坚持真理有关,他因从不盲从的灼见而蒙难,也因不同俗流的真知而传世。马老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敢怒敢言见精神。马寅初常对人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马寅初先生青年时期就胸怀报国大志。1907年秋,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北洋政府保送去美国耶鲁大学学习,他曾说:“我是为祖国而学习,因此不能有半点掺假。我要真学问,不做假博士。” 1938年至1940年,在内忧外患、国难民穷的非常岁月,马老奋笔疾书、发表论文60多篇,提出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战时经济对策,揭露国民党“四大家族”出卖民族利益、大发国难财的丑恶行径。1940年12月,马老因言获罪,入狱一年零九个月。但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中国共产党的由衷敬佩和广泛赞誉。

    1955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浙江小组会上,马老提交了题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发言稿,遭到了很多非议。但爱国爱真理的马寅初先生并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马老曾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完全是因为人口问题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确实太重要了,我既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就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否则,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和人民代表,我就没有尽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应尽的责任。” 1958年至1959年,马老曾先后遭遇两次全国性的大批判,在巨大的压力和攻势面前,马老胸怀坦荡,无所畏惧。1959年,在发表于《新建设》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附带声明中,马老大义凛然地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这种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在马寅初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曾说:“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随便低头。”马老身体力行,以行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

        其次,我们要学习马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

    马老的观点和理论之所以能历久而弥新,就在于马老非常注重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1920年1月,马老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论文《计算人口的数学》,开始了对我国人口问题的研究。1928年在“现代之新经济政策”的演讲中,提出“节制生育、减少人口、移民、教育”等主张。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之后,马老前后三次到浙江、上海视察,敏锐地发现了人口增长太快与国民经济不相适应的种种矛盾,他感到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向党和政府提出自己的判断以引起重视。1955年马老提出控制人口主张时还有很多不同意见。1957年3月,经过多次修改、充实和完善,在扩大的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他畅谈“新人口论”。6月,马老又多次对新人口论进行修改,并作为一项提案,正式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7月5日,“新人口论”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其基本主张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可惜在当时把这批判为新马尔萨斯人口论。

    第三,我们要学习马老虚心好学、坚忍不拔的精神。

    马老脍炙人口的一个故事是,1951年,马老70岁时开始学俄语,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不仅可以用俄语进行交谈,还能够阅读俄文原版书报。一些朋友看到他认真学习的身影,都夸他是“七十岁的小学生”,马老听了后说:“没有一点做小学生的精神是学不好任何知识的,研究学问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没有其他捷径。”就这样,马老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继英语、法语和德语之后的第四门外语——俄语。马寅初先生身上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第四,我们要学习马老生命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马老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一生,也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一生,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一生。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强健身心两方面都体现了这种精神。1963年至1965年,被免职赋闲的马老在家中继续撰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农书》,初稿约100万字,可惜毁于文革。马老坚持数十寒暑洗冷水浴的故事闻名遐迩。锻炼身体是马老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坚持了大半辈子,年近八旬还坚持冷水浴、爬山、散步。他说过,洗冷水浴使他练就了一副清醒的头脑,勇于单枪匹马,出来应战,面对批判,毫不动摇。

    《论语.泰伯》中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马寅初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烈一生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先生的道德文章,必传之千秋万代。马寅初先生的风骨不仅传承了北大精神,而且发展了北大精神。

    当年马寅初先生提出的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的主张依然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政策导向。北京大学十分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老年学研究所、中国人口健康与发展中心以国家重大项目“973”等为龙头大力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面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以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中国人口问题高级资讯会为开放的学术平台,以关怀民生、求真务实、创新知识的学术精神积极开展人口问题、老龄问题的前沿性、交叉性和战略性研究,产生了广泛而且良好的学术影响。马老的精神代有传人,马老的思想历久弥新。

    今天,我们缅怀、追思和学习马寅初先生,归根到底,是要学习和发扬光大马老的精神和气节。中国的大学和社会有了这样的精、气、神,就一定能开创人文社科辉煌发展的新时代,也一定会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