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临床沟通技巧》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开设《临床沟通技巧》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发布日期:2007-08-30
背景资料:
随着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我国许多医学教育专家也一直在大力呼吁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的培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早在2003年北大医学部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从人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上讲,都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问题不是出在手术做不了或病人诊断不了,我们的毕业生到了美国,尽管英文不好,只要用功都能通过医师资格考试,最主要的问题出在怎样跟人讲话、交流上”。柯杨常务副校长、王宪副主任也在多种场合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意义,并指示尽快落实。
遵照医学部领导的指示,在前期各临床学院根据各自的条件,初步尝试开设人际交流的有关讲座或课程的基础上,2005年医学部在经过多方论证后,决定由公共教学部医学伦理学教研室率先开设《医患沟通技巧》课,经过一轮的教学取得了宝贵经验。2006年底由医学部教育处牵头组成《临床沟通技巧》课题组,组织公共教学部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北大六院、北大一院等单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论证和设计临床沟通技巧课程。
为培训《临床沟通技巧》课程的教师,形成原则性的规范化带教步骤,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教育处于2007 年8月24-26日举办了《临床沟通技巧》的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的30余名教师来自7所临床学院。
在培训班的开班典礼上,医学部教育处王维民处长介绍了《临床沟通技巧》课程的组织过程,他谈到此课程是医学部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之一,其论证和设计凝聚了很多老师的心血,《临床沟通技巧》这门新的课程定为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可见这个课程的重要性。
培训课程采用课题组自编教材,以临床核心沟通技巧为中心内容,重点介绍了很多临床沟通综合技巧,如:如何有效建立医患关系、内外科病史采集、解释病情、协商治疗、如何传达临床坏消息等。培训采用了大课、观看教学录像、角色扮演、PBL等多种教学形式,得到了临床教师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反馈,气氛极其活跃。并期待今后医学部组织更多这样的教学培训。
此次《临床沟通技巧》教师培训班的举办,课程安排的强度非常高,达到了预期目的,培训班不仅搭建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平台,确定了教学内容与形式,也初步组建了一支临床沟通技巧课程的基本教师队伍,这是《临床沟通技巧》课程顺利开展的第一步。今后课题组将在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用书、制定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医学部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