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党委组织“井冈山红色之旅”

公共卫生学院党委组织“井冈山红色之旅”

    暑假期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组织学生、教职工20多人参加了为期6天的“井冈山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从南昌过吉安后到达井冈山。我们先后参观了黄洋界保卫战遗址、朱、毛挑粮休息地大荷树、茨坪毛泽东旧居、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百竹园、红军造币厂、大井毛主席旧居、红太阳城、水口彩虹瀑布、井冈山主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北山烈士陵园、碑林、八一广场、八一纪念碑。
 
    踏上这块红色土地,重温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后,大家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切身感受到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的厚重。井冈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斗争,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井冈山,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都有独创性的重大建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印象最深的是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这座位于茨坪的博物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而建立的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一楼大厅有很多烈士照片,很多人没有照片,只有画像。吴月娥(1911-1929):湖南人,她把敌人引向悬崖,抱一国民党军官跳崖身亡。曾士峨(1904-1931):湖南人,在兴国战斗中牺牲。王遂人(1901-1929):江西人,在车塄补敌人杀害。邓乾元(1904-1934)湖南人。宋乔生(1891-1929)湖南人;胡士大夫俭(1897-1929)湖南人;王次淳(1902-1931)江西人;蔡协民(1091-1934)湖南人……。这些热血青年都是20一30岁,他们有的妈妈的儿女、有的是妻子依靠的丈夫,有的是孩子的父亲,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博物馆的二层从地面直到顶到天花板,黑色大理石上嵌刻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共有15744位。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博物馆为他们立了一块汉白玉的无名纪念碑。据历史资料记载,井冈山斗争中牺牲了四万多名烈士,大家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历史不会忘记,如果没有这块红色的土地,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好河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溅洒过革命烈士的鲜血。
 
    井冈山之行是一堂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在领略革命人文景观的同时,重温老一辈革命家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及许多革命烈士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故事,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不屈不挠坚持斗争所经历的艰苦岁月里,凝就的井冈山精神,这就是“艰苦奋斗,艰韧不拔,永往直前,永不气馁”的共产主义信念。“红米饭、南瓜汤”的不怕困难、摧人奋进、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到什么时代都是不可缺少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