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项目启动

《上海市黄浦区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项目启动

     1016日,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牵头,上海黄浦区卫生局共同承担的项目上海市黄浦区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上海隆重召开。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非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处、卫生部科教司计划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上海黄浦区、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浦区疾控中心、黄浦区半淞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学院等相关专家、学者、医务人员近百人参加启动会。

    启动会由项目总牵头人李立明教授主持,北大公共卫生学院胡永华院长、陈育德教授、黄浦区卫生局许祖华局长、上海卫生局唐仲进处长等分别致辞。李立明教授对项目进行总体介绍。
 
 “上海市黄浦区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是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趋势和综合控制研究社区脑卒中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研究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三个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基础上,经有机整合发展起来的。项目现场设在上海市黄浦区,干预社区为人口10.2万的半淞园街道社区,对照社区为有人口9.6万的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对社区全人群进行健康促进活动(全人群策略),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进行危险因素的强化干预(高危人群策略),对高血压与多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药物和非药物干预,进而达到:了解社区中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以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状况;提高社区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重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通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和社区康复率,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在社区多个场所发展政策、建立支持性环境、加强人员培训和开展健康教育等,促进人群心脑血管健康;建立行之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健康促进模式及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

   
同时期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继续巩固和完善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为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已经开展的九五十五攻关项目中,虽然也在政策开发和慢性病防治管理机制上做了一些探讨;但是干预措施仍以面向个体为主。根据国际慢性病防治领域中的新理念,忽略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以倡导个体改变生活方式为主导的预防策略,效果有限。本项目中将在政策开发和环境改造方面做更多的尝试,通过开发社区、企业、学校和医院等场所的政策、调整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建立支持性的环境,便于社区成员逐步向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实现真正意义的健康促进。希望通过几年的尝试和努力,最终总结出可供国内外同行借鉴的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的经验和教训。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与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局有近20年的合作历史,从老年生活质量研究、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科研合作,到九五原发性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和十五心脑血管疾病的社区干预研究等攻关项目,双方共同在人群慢性病防治领域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和实践。《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项目获得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验收优秀项目,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黄浦区半凇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因为对社区居民的热情服务和对当地慢性病的科学管理,多次获得区级先进集体、区级优秀项目社区医院、区级卫生系统九五期间科研教育工作优秀组织奖、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模范集体。

    经过十年的努力,干预社区的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显著提高;坚持服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2/3以上的病人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高危个体中超重、过量饮酒、嗜盐、吸烟、不锻炼等危险因素水平有所改善;社区全人群血压水平曲线出现了平行下移,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了3.6mmHg2.9mmHg;社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呈现长期下降趋势;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每投入1元的资金开展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可以为国家节约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8.59元。通过项目的培训和实践,培养了一支社区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的专业医疗卫生工作队伍,成为今后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半淞园街道社区多年来一直作为项目干预社区,建立了可运转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发病监测系统,且具备一支有工作热情、责任心强、技术力量较强的社区医疗卫生工作队伍。

    
社区医生代表讲话,她谈到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不合理、肥胖、体力劳动和运动较少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的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最有效方法是社区防治。
 
    卫生部雷振龙处长、陈旭利处长分别讲话,谈到我国慢性病患病率高,增长速度快,其防治应立足综合防治观念和几个转变:从科学研究转向公共卫生实践,从医院为基础转向以社区为基础,从专家科学研究行为转变为群众自我保健行为,从城市为重点向城乡结合部转变,从个体行为干预转变为群体防治等。需要建立适合国情、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卫生机构、社区群众三方面积极性的、能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模式。这个项目对我国进一步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和意义。
 
                                                                                     (公共卫生学院,周小平)